硝化抑制剂对蔬菜地生态系统氮肥响应曲线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x76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需求的提升,蔬菜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蔬菜种植具有的集约程度高、复种指数高、施肥量大等特点,引起菜地土壤N2O大量排放,导致蔬菜地生态系统成为农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N2O排放源。硝化抑制作为一种减排措施在蔬菜地施用较少,而其施用对于氮肥响应曲线的影响更是鲜有报道。本研究将我国华东地区典型的蔬菜地作为研究对象,于2013.4-2014.4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种植生菜、空心菜、小白菜和香菜四季蔬菜的土壤N2O排放通量进行周年连续监测,对比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上施用普通尿素和含硝化抑制剂的尿素(CP氮肥)蔬菜生长情况和蔬菜地土壤N2O排放规律,探究不同氮肥梯度下硝化抑制剂添加对蔬菜产量与氮肥利用率、蔬菜地土壤N2O排放量、蔬菜生产净生态效益及其氮肥响应曲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0-1280kgNha-1yr-1高施氮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大,当超出1280 kgNha-1yr-1氮肥用量时,继续增施氮肥产量不会再增加,反而会有减产的趋势。生菜、空心菜、小白菜和香菜四季蔬菜生长阶段,与CK相比,氮肥的投入分别增加产量 54.1-102.3、36.0-58.6、152.7-195.6 和 200.1-360.8%。与普通尿素比,CP 氮肥体现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其施用对四季蔬菜的增产率达6.2-19.2、5.0-11.4、6.1-14.4和6.2-20.0%。四季蔬菜生长期,CP氮肥比普通尿素处理使植株吸氮量分别增加1.8-21.8、7.9-21.6、6.1-30.6和15.6-22.5%。与普通尿素相比,施用CP氮肥使四季蔬菜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0.3-7.3、2.0-12.8、1.1-11.6和3.4-7.7%。总观测期,施用氮肥处理比CK 能提高四季蔬菜总产量 69.3-107.8 t ha-1 yr-1(79-123.0%)。在 640-1920 kg N ha-1 yr-1施氮量范围内,施用CP氮肥比普通尿素使蔬菜总产量提高了 5.7-15.2%,增加总吸氮量8.6-20.5%,使总氮肥利用率提高1.7-8.5%。不论是否添加硝化抑制剂,蔬菜总产量与施氮量之间为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关系,氮肥利用率与施氮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添加硝化抑制剂促进植株对氮素吸收利用并提高产量,使响应曲线上移。2、蔬菜地是重要的N2O排放源,氮肥的投入增加蔬菜地土壤N2O排放。蔬菜地各处理N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不同蔬菜季N2O排放情况各有所异。N2O排放通量波动范围在5.5-6200.1 μg N m-2 h-1之间。CP氮肥处理N2O排放通量低于相同施氮量的普通尿素。CP氮肥对蔬菜地N2O排放的削减作用显著,在640-1920 kg N ha-1 yr-1施氮量范围内,其施用降低整个观测期N2O排放量3.7-10.3 kg N ha-1 yr-1减排 12.4-22.5%;将 N2O 排放系数从 0.84-1.22%显著减少为 0.25-0.56%(p<0.05);显著降低单位产量N2O排放量23.7-27.3%(p<0.05),能减少总观测期内N2O增温潜势1.8-4.8 t CO2 eq ha-1,削减率达12.4-22.0%。不论是否添加硝化抑制剂,N2O排放总量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递增,二者呈指数函数关系,CP氮肥的曲线较普通尿素平缓;并且周年内单位产量N2O棑放量与施氮量呈三次函数关系,添加硝化抑制剂使响应曲线下移。3、氮肥投入使蔬菜地土壤中NH4+-N和NO3--N含量增加,并且对NH4+-N浓度增加程度显著(p<0.05)。CP氮肥处理NH4+-N浓度高于相同施氮水平的普通尿素处理,其施入使NH4+-N浓度在640-1920 kg N ha-1 yr-1氮肥水平上显著增加了 23.4-36.7%(p<0.05),CP氮肥处理NO3--N浓度却低于普通尿素处理,将NO3--N浓度显著减少30.2-50.7%(p<0.05),从而使土壤表观硝化率降低12.8-22.6%,有效地延缓了蔬菜地土壤硝化作用的进程。4、蔬菜地土壤N2O排放和氮肥生产及运输使蔬菜生产碳成本显著增加(p<0.05),并且碳成本随氮肥梯度的增加而增大。640-1920kg N ha-1 yr-1施氮范围内,施用CP氮肥使碳成本降低181.7-501.1元。与CK相比,施用氮肥增加每公顷周年经济效益和净生态效益分别为 10.5-16.5 和 9.2-14.4 万元(p<0.05)。在640-1920 kg N ha-1 yr-1 施氮量范围内,施用CP氮肥使周年净生态效益增加1.5-3.5万元(7.2-18.4%),并且在640和960 kg N ha-1 yr-1施氮水平上增加效果显著(p<0.05)。周年来看,施用CP氮肥能将产投比提高0.3-1.1个单位。净生态效益与施氮量呈显著的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关系,添加硝化抑制剂提高了净生态效益使得响应曲线上移。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得到蔬菜地普通尿素和CP氮肥最佳用量分别为960 kg N ha-1 yr-1和640 kg N ha-1 yr-1。因此,硝化抑制剂应用于蔬菜地是实现蔬菜生产减排和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世界,英语是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也是一种沟通的渠道和桥梁,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使得英语教学适应现今社会的需求,是摆在中职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现代的中职英语教学,不单单让学生学会看会写英语,更重要是让学生能读会说,能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要达到上述目标,中职学校和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改进自身的教学条件和教师的教学理念,积极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
该研究以浙江省瑞安市为研究区域,旨在用现代化的手段对土地资源信息加以科学管理,同时为今后的土地利用提供宏观规划和决策的信息和信息和意见.该研究已建立了以window为平
【摘要】中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一直是困扰中职英语教学的关键问题,本文笔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主题合作式教学法”来进行英语写作教学,该方法不仅能提高英語写作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改善班级英语写作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主题合作式教学法 中职英语写作 写作能力  引言  英语写作在语言应用能力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一直以来写作教学都是英语教学中
东北红豆杉是我国一级自然保护植物,数量稀少,濒临灭绝。因此,对东北红豆杉进行人工繁殖是保护这一珍稀树种的重要措施。提高东北红豆杉扦插成活率是对其进行人工繁殖的重要
【摘要】对于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而言,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是影响到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教学质量以及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当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对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相继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标准。并且网络的发展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一方面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专业素质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也让其专业化发展产生更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情况及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开
【摘要】在信息化的影響以及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下,多种教学模式得以出现,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界发展状态。文中对全新兴起的且在教育界应用较为广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展开了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充分发挥多元化教学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应用多种方式实现综合式教学。文中首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包括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教学模式的实现基础;后结合电大开放式英语教学的特点阐述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可行性,具体
【摘要】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同样也正在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效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丰富英语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升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本文就在信息化背景下,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微课的使用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下 高职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差强人意。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更加不能令人满意。有关调查表明,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学英语的比例几乎占到一大半,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学生较少,学生课后只是进行简单的词汇积累,很少能主动进行更多的英语学习。同时,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当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中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分析当下造成高职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探讨如何进行以“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以期促进高职英语教学优化,提高学生英语实践应用技能,建立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英语教学模式,弥补英语人才缺口。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现状 改革策略 实用性 应用性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高职英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这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中处于重要地位。本文在分析传统高职英语“重语言教学、轻文化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将本族语文化教学和目的语文化教学同时导入,不断增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心,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职英语 双向文化导入  一、“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