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销员之死》作为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的代表作,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戏剧艺术界的瑰宝。中国学界对其作品的研究不计其数。中国翻译家英若诚翻译了该剧,使其登上了中国戏剧的舞台,并获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和支持。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当时在中国已经有现成的译本,然而因为现成的译本不太适合表演,最后采用的是英若诚6个月翻译出来的版本。本文即着眼于戏剧翻译中的可表演性这一角度,对《推销员之死》一剧的翻译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戏剧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范畴,戏剧翻译活动也很古老。然而,与积极的戏剧翻译活动相比,戏剧翻译研究发展势头似乎稍稍有所欠缺。长期以来,在戏剧翻译方面,研究不够系统,很多观点和议题争议性也很大。戏剧包含的艺术元素非常多元。文学作品和舞台艺术都是戏剧的属性之一。其属性的复杂性导致了戏剧翻译研究领域发展相对薄弱的局面。在翻译过程中对戏剧文本的舞台表演性的考虑给戏剧翻译者带来了翻译中的一些难题。舞台表演的特殊性质比如没有注释和即时性高等特点让戏剧翻译研究更加复杂。20世纪70年代,苏珊·巴斯奈特提出了戏剧翻译中的可表演性原则,为戏剧翻译研究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入口,很多戏剧翻译学者致力于对可表演性原则的研究,试图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剧本的可表演性。之后该原则又饱受质疑,甚至连巴斯奈特本人都认为可表演性原则用在翻译过程中太过复杂不切实际。然而,大量翻译实践和学界探索经验表明可表演性原则对戏剧翻译有很大的指导性,对于戏剧演出剧本的翻译,很多翻译评论家也会从可表演性的角度去进行评判。因此本文从可表演性原则的角度出发,联系戏剧语言的特点,并结合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的两个中译本,试图探索出戏剧翻译研究中比较合理的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