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翻译中的可表演性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tingyu2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销员之死》作为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的代表作,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戏剧艺术界的瑰宝。中国学界对其作品的研究不计其数。中国翻译家英若诚翻译了该剧,使其登上了中国戏剧的舞台,并获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和支持。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当时在中国已经有现成的译本,然而因为现成的译本不太适合表演,最后采用的是英若诚6个月翻译出来的版本。本文即着眼于戏剧翻译中的可表演性这一角度,对《推销员之死》一剧的翻译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戏剧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范畴,戏剧翻译活动也很古老。然而,与积极的戏剧翻译活动相比,戏剧翻译研究发展势头似乎稍稍有所欠缺。长期以来,在戏剧翻译方面,研究不够系统,很多观点和议题争议性也很大。戏剧包含的艺术元素非常多元。文学作品和舞台艺术都是戏剧的属性之一。其属性的复杂性导致了戏剧翻译研究领域发展相对薄弱的局面。在翻译过程中对戏剧文本的舞台表演性的考虑给戏剧翻译者带来了翻译中的一些难题。舞台表演的特殊性质比如没有注释和即时性高等特点让戏剧翻译研究更加复杂。20世纪70年代,苏珊·巴斯奈特提出了戏剧翻译中的可表演性原则,为戏剧翻译研究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入口,很多戏剧翻译学者致力于对可表演性原则的研究,试图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剧本的可表演性。之后该原则又饱受质疑,甚至连巴斯奈特本人都认为可表演性原则用在翻译过程中太过复杂不切实际。然而,大量翻译实践和学界探索经验表明可表演性原则对戏剧翻译有很大的指导性,对于戏剧演出剧本的翻译,很多翻译评论家也会从可表演性的角度去进行评判。因此本文从可表演性原则的角度出发,联系戏剧语言的特点,并结合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的两个中译本,试图探索出戏剧翻译研究中比较合理的翻译方法。
其他文献
为实现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目标以及适应全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江苏省必须加快铁路建设步伐.在分析江苏综合交通、铁路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后,结合客货运量预
针对高速铁路先简支后连续梁的内模设计、制造及先简支后连续法梁体混凝土灌筑、施工工艺进行探讨.
透水铺装作为城市雨水径流的源头控制措施之一,正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透水铺装的孔隙结构可以通过渗滤和吸附等作用改善雨水径流水质,但也会随着大量颗粒物等物质的积累而引发堵塞问题,进而影响透水铺装的雨水径流调控功能。本文通过透水砖铺装入流—渗透实验,研究不同颗粒物浓度(450mg/L 和 650mg/L)、粒径范围(0-200μm、0-600μm和 0-1000μm)和清理维护方式(不
结合贵昆线K238段病害路基的整治,采用了砂土夯实桩与土工格室联合作用的基床加固方案.对钢轨中间、轨缝接头不同断面位置在列车重复荷载作用下的长期累积变形进行了观测.测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e,简称MT)遍布于动植物、人体以及微生物体内,是一种低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约67kDa),除半胱氨酸丰富外不含组氨酸及芳香性氨基酸,能被金属诱导合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