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光化学和光物理性质,在光开关、信息存储、非线性光学材料、光电设备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从而备受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相较于溶液中变色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在固态下具有光致变色性质的化合物种类则较少,且由于本身合成工艺复杂,热稳定性及抗疲劳性差,使得光致变色化合物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合成新型的固态光致变色化合物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通过结构修饰,在苯并噻吩缩氨基硫脲衍生物的不同位点引入不同取代基,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固态光致变色性能的苯并噻吩缩氨基硫脲化合物,并对所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与组成进行表征,测试了其光化学性能,探讨了其光致变色机理,揭示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了拓展其应用,选择光致变色性能优异的1-(苯并噻吩-2-亚甲基)-4-乙基氨基硫脲与PVP复合,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BS2C-ETSC@PVP纳米纤维薄膜,其光致变色性质优于化合物本身,为高性能光致变色薄膜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内容如下:1、制备了一系列1-(5-取代基-苯并噻吩-2-亚甲/乙基)-4-取代基-氨基硫脲,研究了氨基硫脲衍生物4位与1位取代基对该类化合物光致变色性能的影响,初步揭示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发现该类化合物光致变色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4位取代烷基链长度增长而加快,随4位取代基共轭性增强而加快;通过对氨基硫脲1位的结构修饰,发现1位上空间位阻越大,其光致变色性能越弱,苯并噻吩环上无论吸电子或推电子基取代,都会导致其光致变色性能消失。2、通过单晶测试及变色前后红外光谱分析,并结合理论计算,推测化合物BS2C-ETSC变色机理为紫外/可见光激发下分子间质子传递引发的硫醇式与硫酮式的结构互变。3、静电纺丝法制备的BS2C-ETSC与PVP纳米纤维薄膜也具有光致变色性质。通过对静电纺丝液组成的优化,发现以DMF为溶剂,BS2C-ETSC含量1 wt%,聚合物PVP含量10 wt%制备的静电纺丝纤维,具有优异的光致变色性能,其变色速率和回复百分比较粉末态BS2C-ETSC都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