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身管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合材料应用于火炮身管有利于减轻身管重量,延长身管使用寿命,从而提高火炮武器系统的战技性能。本文结合国内外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果,借助现代先进的计算技术、分析方法和试验手段,对复合材料身管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围绕复合材料身管的强度特性、热弹性特性、动态特性、结构优化和近似建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复合材料身管结构分析方法和优化方法,并取得一些有用的结论,为复合材料身管在火炮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从各向异性材料力学出发,建立复合材料身管的力学模型,导出复合材料α单元应力应变求解方程式,并探讨复合材料界面应力应变计算方法;根据复合材料设计方法并结合理论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复合材料身管三维有限元强度分析模型,通过求解获得身管应力应变情况,并采用二次蔡-吴准则进行强度校核。 针对复合材料身管的热弹性问题,基于有限元方法,进行复合材料身管非线性热弹性分析和三维瞬态热结构耦合分析。通过对复合材料模拟身管进行非线性热弹性分析,得出物性参数随温度变化对身管温度场分布、热应力和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某口径复合材料身管的三维瞬态热结构耦合分析,获得该身管在发射条件下温度变化规律和身管动态应力变化规律。 复合材料身管动态特性问题的研究是从复合材料身管模态特性、阻尼特性和强迫响应三个方面内容进行的。通过模态特性分析,得到复合材料身管的各阶固有频率和振型,通过复合材料缠绕角参数研究,获得复合材料身管各阶固有频率随缠绕角变化的规律;对复合材料阻尼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推导复合材料能量耗散公式,采用模态应变能方法,计算复合材料身管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下各阶频率的模态阻尼损耗因子;在模态分析和阻尼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态叠加动力学有限元计算方法,对复合材料身管的强迫响应特性分析,计算获得复合材料身管的炮口振动情况。采用先进的火炮自动测试系统,对复合材料身管进行了实弹射击试验,所测得的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能够很好的吻合,验证理论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和试验系统的可靠性。 以复合材料身管为优化对象,根据不同的优化目标和优化层次,分别进行刚度优化、多目标优化以及多学科综合优化,提出一套适合于复合材料身管的多层次的结构优化方法。根据复合材料身管刚度特性要求,建立复合材料身管在强度和重量约束条件下的刚度特性优化模型,采用复合形法进行了优化求解;根据复合材料身管设计时的多指标要求,建立以刚度和重量为目标的复合材料身管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改进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复合材料身管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获得在刚度目标和重量目标下的复合材料身管最优解集;在复合材料身管的多学科优化中,综合考虑了复合材料身管的结构性能、热学性能、物理性能等多个学科的设计要求,采用多学科优化
其他文献
休闲文化已经成为成都市的城市名片,成都市正致力于打造"休闲之都"。从市民个人的微观层面提升休闲文化观念,从休闲企业的中观层面完善产品供给,从政府引导的宏观层面强化休
肿瘤多药耐药是指肿瘤细胞接触一种化疗药物并对其产生耐药后,同时对其他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化疗药物亦产生耐药。肿瘤多药耐药是肿瘤化疗失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广大科
本文以明代福建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分为两个篇章来阐述。第一编包括前7章:通过多方搜集整理史料,论述了明代福建自然灾害的概况,探讨了水、旱、风、潮、地震、低温等主要灾害的
弧焊品质反映了焊机的性能和焊接过程的稳定程度,是决定焊件质量的关键。由于弧焊过程的复杂性,弧焊品质分析面临许多困难,是焊接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根据虚拟仪器的思想
镁合金以其密度低、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减震性和导热性好、易于回收等优点,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电子通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被誉为是21世纪最具有开发和应用潜力的
钛合金具有比强度高、密度小、耐蚀性好、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化工、航海、医疗、民用等领域,但钛合金的耐磨性差,高温下易氧化。因此,本文提出采用双
镁合金拥有众多优势,在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铸造作为镁合金的重要生产工艺也急需研究改进。消失模铸造(Lost Foam Casting)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绿
文章通过对葫芦岛金融从业人员问卷调查和面对面交流,从几个方面归纳出葫芦岛金融从业人员发展状况。为葫芦岛金融业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找到切入点。也为高等学
弧齿锥齿轮是机械产品中的关键部件,广泛应用于众多行业之中。然而,由于其复杂的齿面几何形状,在对其进行三维实体造型时会遇到许多困难。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三维实体造型软件
招贴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之一,主要功能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张贴,本质上是情感的交流与价值的实现。本文主要从设计者的情感表现与对象的情感接受两个角度出发,阐述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