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检测G17、PGI、PGR及HP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研究

来源 :济宁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86491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 I,PGI)、胃蛋白酶原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及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诊断价值。方法:按照入院先后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江苏省沭阳县中心医院胃镜室行胃镜检查的254例患者,对所有患者均排除近一周内服用过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H2受体拮抗剂、抗生素类药物后共筛选出123人(男性55人,女性68人),根据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123例患者分为胃粘膜活检正常者16例(设为A组),非萎缩性胃炎35例(设为B组),萎缩性胃炎(胃粘膜活检显示胃体或胃窦轻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72例(设为C组)。通过检测不同类型患者的HP感染、PGI、PGII、PGR及G17水平,并借助统计学的判别分析法,建立联合检测PGI、PGR、G17及HP感染对胃黏膜萎缩判断的数学模型,再通过此模型对临床病理确诊的50例萎缩性胃炎和50例非萎缩性胃炎诊断价值评价,比较各单项各指标及联合以上各指标对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约登指数等。结果:与A组相比,B组患者PGI、PGR、G17及HP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PGI及PGR水平明显低于A、B组(P<0.001),C组G17水平明显高于A、B两组(P<0.001)。C组HP感染水平高于A、B两组,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A、B、C组的PGII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将A和B组合并作为非萎缩组,与C组比较,ROC曲线显示,PGI诊断CAG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2,临界值为88.6ng/ml,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70.8%,约登指数(又称正确指数)为0.362。PCR的AUC为0.922,临界值为7.6,灵敏度为77.3%,特异度为76.5%,约登指数为0.538;G17的AUC为0.752,临界值为7.85ng/ml,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72.2%,约登指数为0.389;HP的AUC为0.563,灵敏度为76.5%,特异度为36.1%,约登指数为0.126。以A和B合并后作为对照组,C组作为实验组,将PGI、PGR、G17及HP感染与否作为自变量X,PGI设为X1、PGR设为X2、G17设为X3、HP感染为X4(阳性为1,阴性为0),用Fisher法通过计算机软件计算出判别函数式及临界值Z0,判别函数式:Z=0.0413X1+0.0562X2+0.0351X3+0.0643X4,临界值Z0=3.312,超过临界值Z0者判为萎缩胃粘膜,小于Z0者判为正常非萎缩胃粘膜。以该判别函数式及其截断值对确诊的50例萎缩性胃炎和50例非萎缩性胃炎进行模型诊断,以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发现诊断萎缩性胃炎的灵敏度灵敏度86%、特异度76%、阳性预测值78%、阴性预测值84%,约登指数0.62,明显高于以上任何单项指标的诊断价值。结论:联合检测G17、PGI、PGR及HP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预测价值明显高于单个指标检测的诊断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确定髋臼前后柱间四边体周围的安全螺钉通道,测量安全螺钉通道的进钉点、出钉点的位置,分析各点的解剖学参数、各点之间的关系及螺钉的长度及方向,为临床操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常成年人的完整骨盆CT断层扫描数据,导入3D图像生成及编辑处理软件Mimics Medical 20.0软件中,建立骨盆三维数字模型,以弓状线与耳状面前缘交点与髂前下棘的连线中点分别于冠状面、横断面做垂
目的:对比分析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进一步证明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资料: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外科2013年6月至2020年5月,因主动脉瓣病变行首次单纯主动脉瓣置换的123例患者,其中,微创组(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40例,常规组(经胸骨正中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
目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的减少以及骨组织的微结构破坏,可导致骨脆性增加及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其主要原因是过量的骨吸收超过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从而导致骨质疏松。既往研究表明lnc RNA与破骨细胞形成密切相关,本研究主要探索Lnc RNA-ANCR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为研究破骨细胞的形成以及分化机制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为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
背景: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特征是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动脉进行性狭窄或闭塞,并伴有基底动脉环烟雾状血管形成。各种外科颅内外搭桥技术已经在成人患者中广泛应用,以改善脑灌注,防止出血或缺血性卒中发作。然而,成人烟雾病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术后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RND)发生率较高,相关危险因素仍不确切。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成人烟雾病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探讨烟雾病患者术后发生RND的高危危险因素,
目的:先前实验证明骨关节炎患者的软骨细胞中mi R-145水平的显著下调,探究mi R-145是否调控lncRNA参与软骨细胞凋亡影响骨关节炎发生发展,本课题首次对高表达mi R-145的人软骨细胞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进行了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高表达mi R-145后相关的lncRNA,从而进一步验证和探讨mi R-145调控相
目的:通过分析肘管综合征(Cubital tunnel syndrome,Cu TS)患者尺神经高频超声(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HFUS)及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wave elastography,SWE)的声像图特点,探讨HFUS和SWE评估不同程度尺神经病变的可行性及诊断肘管综合征的最佳临界值;并进一步探讨HFUS联合SWE是否可提高临床对肘管综合征的诊断效
目的: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被认为是一种由T辅助型1型(T helper-type 1,Th1)细胞因子为主导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本实验旨在通过检测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的小窝蛋白-1(Caveoli
目的:验证二甲双胍(Metformin)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炎症反应及神经功能的调控机制。背景: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致残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0.5/10万,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20多万,并有上升趋势。由于SCI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除了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的身心以及生活质量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补体因子B(Complement factor B,CFB)、补体因子D(Complement factor D,CFD)的表达水平并初步探讨其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符合2型糖尿病纳入标
目的:探讨下肢力线与胫骨平台切线交点内侧的平台宽度占平台总宽度的比值对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后膝关节整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治疗278例膝内翻畸型膝骨关节炎病人资料,男113例,女165例,年龄(56.51±8.60)岁。以Tinetti步态平衡分析量表、Kujala髌股关节功能评价量表为主要评价内容,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