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自主神经在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约90%以上的房颤触发灶位于肺静脉。房颤的发生机制复杂,自主神经系统可能参与其中。本研究建立了犬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模型,通过研究基础状态、左侧颈部迷走神经干刺激、迷走神经阻断和心脏自主神经双阻断等不同状态下对犬的心房及肺静脉电生理特征和房颤诱发率影响,探讨自主神经系统介导房颤的可能机制。 方法:20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左肺静脉组和右肺静脉组。测定基础状态、左侧颈部迷走神经干刺激、阿托品、阿托品和心得安联合阻断自主神经等不同状态下犬的左右心房,及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IPV)、右上肺静脉(RSPV)和右下肺静脉(RIPV)的远段(-D)、中段(-M)、近段(-P)有效不应期(ERP)和其离散度,以及房颤诱发率的变化。 结果:1)18条犬完成了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模型建立,S1S1刺激心房和各条肺静脉的房颤诱发率为29.58%。2)基础状态下,LSPV-P的ERP短于LSPV-D(106.7±9.4 vs 118.3±13.0ms,P<0.05)。在迷走神经刺激和迷走神经阻断时,LSPV-P和LSPV-D的ERP无差异。但自主神经阻断时LSPV-P的ERP则长于LSPV-D(151.7±11.2 vs136.1±7.8ms,P<0.05)。RSPV的各段ERP在基础状态下、迷走神经刺激和迷走神经阻断时无差异,但在自主神经阻断时RSPV-M的ERP显著长于RSPV-P和RSPV-D(178.9±16.2 vs 169.4±21.1,157.2±13.5ms,P<0.05)。LIPV和RIPV远近段的ERP在4种状态下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3)迷走神经干刺激时,左房、右房和肺静脉各部位的ERP均较基础状态下缩短,ERP离散度和变异度均增加。静脉给予阿托品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