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孔乙己》一文,尽管只有三千字,却深受鲁迅喜爱。它既反映了鲁迅早期的思想,也在鲁迅的小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探讨《孔乙己》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变迁及内在规律显得十分有意义。本文通过整理出建国前至今不同时期的《孔乙己》选入教材的情况,以期借“一斑”而窥语文教材选文的“全豹”,找寻到支配语文教材变迁的某些内在规律。本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孔乙己》一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作用。第二部分整理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变迁及解读,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孔乙己》最早作为选文被选入语文教材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至今已经近一个世纪了。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社会历史的变迁牵动着教材选文的变化,而《孔乙己》一文也在语文教材中几经沉浮。笔者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将从民国时期(1923-1949)、建国初期(1950-1966)、文革时期(1967-1977)、新时期(1978-现今)四个阶段追寻《孔乙己》在语文教材中的变迁,探索其内在规律。通过对当时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练习的设置以及教学参考书对该课的分析等,总结归纳出《孔乙己》在语文教材中的变迁及其内在规律:民国时期,对《孔乙己》的解读自由而贴近文本的实际,注重文章的文学性;建国初期,教学中严格遵循着“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孔乙己》肩负着沉重的政治使命;文革时期,鲁迅作品被当作了政治的传声筒,《孔乙己》一文又变成了造反派手中的武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加强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孔乙己》被肢解成语言训练的知识点;进入新时期以来,个性的张扬,人文精神的回归,《孔乙己》的解读出现较为开放的局面。第三部分是通过对《孔乙己》在语文教材中的变迁及其内在规律的探索,从而引发了对鲁迅作品教学现状的反思及探索。第四部分是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