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水分变化下无芒雀麦生态适应性研究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gile200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出现极端气候的频率增加,使得遗传资源及生物物种多样性面临的环境更加严峻。温度和降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对其变化的适应性对预测未来气候改变的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无芒雀麦作为新疆重要的野生牧草种质资源,其生长繁殖在温度和水分变化下的适应性表现,对探究野生牧草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野生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开顶式增温箱模拟3个增温处理(CK、W1、W2)、区域分割法模拟6个降水处理(W-F3、W-F6、WF3、WF6、W+F3、W+F6),室内控制设置5个温度处理(T1、T2、T3、T4、T5)和5个水分处理实验(W-70%、W-30%、W、W+30%、W+70%),对其在萌发期、幼苗期、繁殖期应对温度与水分变化的适应性进行研究,测定不同阶段生长特征,幼苗期叶片和根系的解剖结构、生理特征和转录组,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通径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温度与水分对无芒雀麦各生长阶段具体的影响方式,探究植物外部形态和内部调控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对温度与水分变化的适应对策。研究结果可丰富野生无芒雀麦应对水热环境变化的适应机理,为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无芒雀麦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种子萌发阶段相较于其他生长阶段对温度变化响应更明显,野外模拟W2增温处理提高1.49倍的出苗速度;在室内控制温度15/5℃~25/15℃中,25/15℃下种子萌发率比15/5℃高1.12倍。随着温度增加,幼苗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对增温更敏感,且生长能力更强。野外模拟W1增温处理有利于繁殖期叶片和茎等营养器官的生长,W2增温处理使生殖生长更具优势。降水频率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不具有显著影响(P>0.05),增加降水总量出苗率提高10.60%,减水70%处理使幼苗根长增加27.80%;植株对营养生长资源的分配在W+F6增水处理下提高9.00%。(2)增温使得无芒雀麦叶片厚度和根系直径分别减小75.76%和75.60%;细胞厚度、维管束面积、导管直径、皮层厚度在增温过程中会先减小后增大,叶片内酶活性平均下降95.59%;相对低温条件的T1处理能积累更多的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增水70%处理促进叶片微结构的扩张,提高39.7%的上表皮细胞厚度,根系微结构长度最少增长30.6%,叶片中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43.72%和61.63%,可溶性糖含量升高1.2倍,酶活性平均下降20.64%;根系中仅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17.00%。减水70%处理使根直径减少21.2%,皮层厚度增加26.4%,叶片中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分别增加79.8%、44.79%和1.41倍,可溶性蛋白减少17.98%,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起到互补作用。(3)转录组测序对温度和水分处理下的36个样本测序共拼接出275606条Unigenes,注释到7大功能数据库中(Nr、NS、KO、Swissprot、Pfam、GO、COG/KOG)。温度降低从根系中筛选出更多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且多参与到代谢途径当中;温度增加则从叶片中获得更多的DEGs,参与到光合作用和物质合成过程中。增水70%或减水70%处理在根系中DEGs数量都远高于叶片中,增水70%处理能调动叶片中更多的DEGs参与到光合作用中,根系则参与到信号传导途径来稳定幼苗生长,减水70%处理下幼苗并没有调动更多的基因来抵御“干旱胁迫”。(4)增加温度会降低无芒雀麦出苗机会,出苗后主要依靠增加幼苗叶片长度来获取更多资源,DEGs参与到光合作用中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生长。温度增加促进繁殖期植株高度的增加,提高营养器官资源的投入来适应增温环境。增加水分对种子萌发期不具有显著影响,从幼苗期开始提高根系生物量的积累,同时缩小根系微结构长度来提高吸水能力;增水提高叶片生物量的积累,大幅度增水有利于叶片微结构扩张。随后提高繁殖期地上、地下生物量,同时也显著增强了个体的生殖能力。减水加快种子出苗,快速出苗后增加幼根长和提高幼根生物量,但同时抑制了根系微结构的扩张,长期缺水使得繁殖期个体的生长受到抑制,植株仍然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地下部分,减少对生殖器官资源的投入,保证个体能获得更多的水分维持生长。总体而言,无芒雀麦种子在适应温度与水分变化后开始萌发,能在脆弱的幼苗期积极调动内部物质以及调控差异表达基因来适应环境,最终会在繁殖期根据变化的环境因子选择倾向于生殖生长或营养生长来维持种群稳定。
其他文献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是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的重大威胁,受到广泛的关注。养殖动物肠道由于长期经受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成为耐药基因传播扩散过程中的“发生器”和“放大器”,肠道细菌群落由丰富多样的细菌物种组成,为抗生素耐药基因在种内和种间的水平交换提供良好的环境。但遗憾的是,目前对于耐药基因在肠道中的传播扩散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培养获取鸡肠道菌群中的floR耐药菌株,从菌种和菌株水平深入研究floR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与紫花苜蓿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抗旱性较强,具有很多抗旱基因资源,是豆科牧草抗逆育种中重要的种质资源,也是紫花苜蓿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库。新疆气候干旱,严重影响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培育耐旱性较强的苜蓿新品种对于推动苜蓿产业发展十分重要。本实验以新疆黄花苜蓿为实验材料,在400 m M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黄花苜蓿幼苗
焉耆盆地是新疆早期盐渍化严重的地区。近20年来随着规模化高效节水和用水方式的转变,盆地内水盐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变化环境下的水盐时空动态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与关键,也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需求。本文以焉耆盆地为研究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马尔科夫
有机奶生产遵循健康与优质的理念,蛋白质则是保证奶牛提供优质奶品的关键基础。奶牛对蛋白质的利用与转化效率是有限的,现有生产中使用过高的蛋白水平会不仅会造成浪费也会对奶牛产生负担。因此,掌握适宜的日粮蛋白水平不仅可以提效节本,避免环境污染,也更加符合有机养殖的理念。本研究首先对常用有机饲料的营养价值与瘤胃降解规律进行评定,其次研究有机生产中降低日粮粗蛋白(CP)水平对奶牛氮利用、生产性能、血清指标、瘤
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全球价值链改变了国家或地区间的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模式,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呈现更快速的经济增长,并开始追赶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及制造业增长,主要得益于此。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部大开发战略自实施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有所提高,但
报刊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有赖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作为信息报道、政治表达和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工具,报刊也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各项社会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主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梳理和总结1815—1911年间我国近代报刊业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从出版地在国内外的迁移、出版地在不同类型城市的选址、发行范围的扩张、报刊阅读与文化景观营建、时间观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典型的内陆干旱盆地,由于地表水资源稀缺,地下水是维持该区人类生存与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水源。盆地内绿洲带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严重威胁当地用水安全。前期研究显示,该区分布有高碘地下水,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系统地查明该区地下水碘的分布及成因至关重要。本文以塔里木盆地绿洲带为研究区,以绿洲带高碘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区域(补给区、过渡区和蒸发区)、不同含水层
棉花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棉花驯化和选择的过程中,种植地区逐渐向高纬度地区转移,但依然保留着喜温的特性。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易发“倒春寒”现象,使棉花在播种期易遭受低温冷害的胁迫。目前棉花的耐低温机制研究主要停留在耐冷性鉴定、理化指标测定以及开展已知低温响应相关的同源基因家族分析的阶段。对于低温耐受性差异不同的棉花材料之间的系统性分子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棉花苗期耐低温育种目标方面
自纳米材料首次被制备出来,其区别于块体材料的独特性质引起了科学家们强烈的兴趣。随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纳米材料被发掘出来,它们的各种应用也不断被开发,如基于纳米材料的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肿瘤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但许多肿瘤在早期是可以治愈的,因此肿瘤的早期诊断十分关键;此外,肿瘤与肿瘤微环境是“种子”与“土壤”的关系,肿瘤微环境有利于肿瘤的快速增殖与发展,且会降低许多治疗手段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以来,地球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由于气候变化,预计未来干旱和高温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将会进一步增加。干旱是一种重大的自然灾难事件,能够对全球任意区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和农业等相关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疆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干旱多发地区;同时由于受到干旱和高温等极端事件的影响,新疆植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土地沙漠化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