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的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推广成为城市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如何调动各方力量塑造城市形象并解决好城市形象推广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就成为每个城市发展的题中要义。本文以媒介的表征来反思中国现代的城市化进程,梳理并重新定位城市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进而提供一个可以操作和借鉴的城市形象传播体系。第一章分阶段梳理不同时代背景下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之间的关系,包括1949-1978年间革命语境下的、1978-1992年间改革开放语境下的以及1992-2012年间市场经济语境下的传媒与城市。第二章结合城市营销理论及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研究,讨论城市建构的传媒策略。本章提出中国城市营销的背景,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不断将土地卖给开发商,而“买入”城市的恰恰是这个城市的市民,在这一买一卖当中,中国的城市化的资金得以积累,城市形象得以重新塑造。同时通过引用城市品牌与营销的概念,列举不同时期、不同城市、不同媒介的例子,阐明了城市品牌营销的各个重要因素,以及点出中国城市中存在过分依赖媒体对城市的形象塑造,忽略了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等内涵养成的问题。第三章探讨大众传媒建构社会认同、整合社会意识的所为与不为,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例子,阐述了中国城市形象传播中的政治因素、政府意愿对媒体的导向,以及详细论述了财富的崇拜、流行都市文化和当代“城市剧”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第四章论述了传媒对城市“他者”的塑造,通过城市“新移民”、性工作者、失业人员三个阶层,解构大众传媒对于城市“他者”的形象呈现及媒体的话语表达与“他者”的社会阶层属性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的重要关联。在制造认同的过程中,官方媒体主要采用放大美好品格的一贯方式,并将负面的事物遮蔽于受众的视野之中,而市场化媒体则试图挖掘“他者”群体的真实生活面貌,以期获得社会同情与宽容。与此同时,大众传媒出于特定的目的会使得媒介所建构的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也正是如此,才使得其自身如此多元而富有活力。第五章基于上述四章的分析,阐述了城市病的表现、形成原因,并反思了英美国家对城市病治理的经验教训。详细论述了如何从城市硬件,城市营销和大众传媒的形象建构与符号传播三个层面塑造理想的城市形象,以及如何从“连接”、“沟通”和“共享”三个方面建立一个可沟通的城市。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将居于主导地位,大众传媒则作为积极的参与者。总之,无论是城市形象还是传播媒介,其背后一定是深刻的文化根基。提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改变,而非单纯的批判。城市应正视自身所面临的诸多发展困境。本文更加注重从方法论层面出发就如何推动城市发展、如何塑造理想的城市形象以及大众传媒何以可能创新为一种公共领域并作用于可沟通城市建设进行具体论述,以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