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恰当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采用防腐成人胸腰椎标本( T11-L4 )7具,参照Gepstein方法制成L2椎体骨折模型,分别采用前后路联合固定及后路固定经后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比较正常椎体及2种方法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实验用应力分析法比较其脊柱的载荷形变,位移、扭矩等生物力学性能。测试仪器采用CSS-44020生物力学实验机和WS-5921应变NWS-1000C扭转试验机。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单因素数方差分析,进行处理。本文定P <0.05为有显著性差异。2临床研究:对30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神经恢复情况,矫正丢失情况、腰痛后遗症和融合椎体相邻椎间盘退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本组病例均实行了有效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其中25例行后路固定,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其中有5例只实行了伤椎上位椎间盘的融合,尽量短节段融合,最大限度的减少临近椎间盘的退变。对4例腰2骨折1例腰4骨折脱位(denis分型B型爆裂骨折,后凸骨块站位小于椎管矢状径的50%)行单纯后路固定、椎板减压去除损伤的上位椎间盘椎体植骨、椎间融合,避免了前路手术入路复杂、耗时长、出血多等不利因素。结果:1试验研究:胸腰椎的载荷-应变关系:在最大载荷500N下,正常脊柱轴向压缩状态下平均应变为257.29με;前后路固定其应变变小,平均应变为190.29με,经后路固定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平均应变为261.5με。后路植骨融合组与正常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 >0. 05);与前后路联合固定组有显著差异性(P <0.05)。应变越小说明固定越牢,前后路联合固定组稳定性最高,经后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与及正常脊柱的稳定性相同。胸腰椎的载荷-位移关系:一般情况下,胸腰椎位移越大,脊柱越不稳定。在最大生理载荷500N时,脊柱腰1-3的平均纵向位移,轴向压缩时正常脊柱为为2.44 mm ,前后路固定为2.24mm,经后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的平均位移为2.68mm,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 >0.05),提示后路固定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可取得与前后路联合固定及正常脊柱稳定性相同的效果。胸腰椎的扭矩:设置扭角为4°,正常脊柱平均扭矩5.47N.m;前后路固定平均应变扭矩为4.12N.m;经后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平均应变为4.63N.m,三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2临床研究:从2004年9月至2008年12月对30例患者随访。最短随访时间为7个月,最长随访时间为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3.4个月。30例患者25例获得随访,均椎体间融合成功。1例胸12椎体爆裂骨折伴完全性瘫痪患者,行后路固定前路融合手术,目前随访8个月,未见神经恢复,另1例目前随访29个月,神经明显恢复,仅踝关节以下运动障碍。其余患者神经损伤均获得Frankel 2级及以上的恢复。对4例腰2骨折1例腰4骨折脱位行单纯后路固定椎板减压,经后路椎体植骨椎间融合,均获得随访,最短随访3个月,最长随访7个月,采用该技术治疗的病例椎间均骨性愈合,短期内无椎体高度丢失,神经症状完全恢复,无顽固性腰痛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1)胸腰段爆裂骨折常为不稳定骨折,且常伴有神经损伤,故应手术治疗;(2)腰椎爆裂骨折伴神经损伤且CT示椎板骨折时,应高度怀疑硬脊膜破裂、马尾神经嵌压于骨折块之间,须尽快行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固定术;(3)实验表明前后路联合固定和经后路固定椎板减压椎体植骨椎间融合都能达到或超过正常脊柱的稳定性;(4)辅以前方椎间融合术且尽量保留完好的椎间盘,是脊柱长期稳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