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于同伴接纳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于社会行为、社会认知、情感等因素,在笔者的实践观察中,发现学前期幼儿的常规行为对其同伴接纳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着手进行此次研究。本研究通过访谈与观察,了解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现状,辨析不同教师对常规教育的态度、教育方式等对幼儿常规的影响,并通过编制问卷《幼儿在园常规行为调查—教师卷》来测量幼儿在园常规的水平与表现。并将调查结果与同伴提名测试出的同伴接纳水平进行相关研究,以探明二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即是否相互影响。本研究中的常规行为主要是指幼儿从入园到离园,为了保障各种活动顺利开展而遵循基本准则的行为习惯;主要以社会偏好与社会影响两个维度代表幼儿的同伴接纳水平;五种类型儿童代表幼儿的同伴地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幼儿在园常规行为表现较为理想,处于中等水平之上,但仍有进步的空间。通过四项常规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在四项常规中,生活常规表现较好,而在学习与交往常规中表现较差。2.不同属性幼儿园幼儿常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公办性质幼儿园幼儿除交往常规处于中等之上,其余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学习常规表现皆处于良好之上。而私立性质幼儿园所有常规皆处于中等,无一优良。3.幼儿常规行为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幼儿各项常规的均分和标准差均显著优于男性幼儿。4.幼儿常规行为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从总体常规看,大班幼儿的常规表现显著优于中班,中班幼儿显著优于小班,在学习常规与交往常规的表现中亦是如此。但在生活常规与活动常规中,大班与中班的差异较小,均显著高于小班幼儿。5.幼儿在园常规行为与其同伴接纳存在显著相关,其常规行为与社会偏好存在正相关关系,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学习常规与交往常规均可正向预测幼儿的社会偏好;对于社会影响而言,活动常规与其不存在显著关系,生活常规、学习常规、交往常规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可以反向预测社会影响。在相关性检验中,交往常规与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关联性最强。6.不同同伴地位幼儿在常规表现中存在显著差异。在总体常规表现中,受欢迎儿童常规表现显著高于其他四类儿童。在生活常规中,表现最好的是受欢迎型儿童,其次是一般型儿童与被忽视型儿童,最后是矛盾型儿童与被拒绝型儿童。在活动常规、学习常规与交往常规中亦是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