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短病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多因素强化干预7年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一级预防作用是否优于常规干预。方法:选取T2DM患者131例,男66例,女65例,按4:1随机分为两组:1.多因素强化治疗组(强化组),106例,男53例,女53例,年龄49.55+7.79岁。2.常规干预组(常规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49.30±8.10岁。强化组,每月随访一次,进行体格检查及测定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每6个月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血肌酐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每年测定颈总动脉、股动脉、髂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静息12导联心电图(ECG),并制定强化干预的目标以及提供免费的药物。血糖控制目标:FPG≤7.0mmol/L, HbA1c≤7.0%。血压控制目标:收缩压(SBP)≤130mmHg,舒张压(DBP)≤85mmHg。血脂控制目标:TC≤4.66mmol/L, TG≤1.7mmol/L和LDL-C≤2.6mmol/L。常规组,采用松散的门诊管理,每年免费测量相关研究的指标,但没有制定强化治疗的目标,也没有免费药物发放。随访期为7年。结果:1.两组HbA1c与入组前相比都有所下降,强化组基本达到强化目标且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比较,强化组对HbA1c的控制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FPG控制较入组时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比较,强化组对FPG控制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强化组SBP、DBP均达标且较入组时均有所下降;其中DBP较入组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常规组SBP、DBP较入组时均有所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强化组对SBP、DBP的控制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强化组TC、TG、LDL-C基本达标且较入组时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常规组TC、TG、LDL-C较入组时均有所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强化组与常规组对LDL-C、TG的控制无差异(P>0.05),强化组对TC的控制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4.强化组最终随访的86例患者中有11例IMT>1.3mm或/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例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及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2例无症状性心肌缺(ECG可见ST段下移、T波低平,较入组时有动态变化),1例死亡(死于突发呼吸困难,病因不能除外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未行尸检,死亡原因不明,本课题组认为该患死亡原因与DM并发症无关),共出现大血管终点事件15例,其累积患病率为17.44%。常规组最终随访的20例患者中有7例IMT>1.3mm或/和动脉粥样动脉斑块,3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共出现终点事件10例,其累积患病率为50%。两组在IMT发生变化的例数和终点事件发生的例数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强化组较常规组大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1.多因素强化干预较常规干预减少了短病程T2DM患者大血管疾病患病风险,这表明早期多因素强化干预在T2DM患者大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效果显著。2.已出现的临床表现不能作为早期心血管事件的指标,采用彩超测量的IMT,是一种无创性检测,可以作为大血管早期病变存在的指标。3.本试验HbA1c的强化目标为7.0%,大血管发病率已有明显下降,达到了安全降低T2DM大血管病变发病率的目标,提示我们HbA1c的控制无需过于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