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病毒疾病。口蹄疫、猪瘟都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同时我国也将这两种动物疫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注射疫苗是我国防治猪瘟、口蹄疫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实际进行猪瘟和口蹄疫强制免疫时,人们往往采取分步免疫,这样就造成防疫周期过长、动物容易出现应激反应以及增加养殖成本。通过研究口蹄疫疫苗和猪瘟疫苗在小鼠模型上免疫后的免疫效力变化,探讨共免疫两种疫苗与单独免疫其中一种疫苗对小鼠免疫应答作用差异。将小鼠分成以下几个免疫组进行接种或注射:⑴口蹄疫疫苗单免组;⑵猪瘟疫苗单免组;⑶口蹄疫与猪瘟共免组;⑷PBS注射组。二免后第7天采集血液,分离血清,检测抗体效价及血清中IFNγ、IL-4的质量浓度;二免后第7天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分别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及对脾淋巴细胞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进行检测。结果,共免疫两种疫苗的小鼠产生的口蹄疫抗体效价比单独免疫口蹄疫的要低,但是产生的猪瘟抗体效价比单独免疫猪瘟疫苗的要高很多;共免组产生的IFN-γ比单免口蹄疫疫苗组的要低,但是比单免猪瘟疫苗组的要高。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共免疫口蹄疫疫苗和猪瘟疫苗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再次识别特定抗原的应答能力及T细胞亚群分化均具有重要影响。结果表明,共免疫两种疫苗对小鼠体液免疫反应影响较小,甚至有促进作用,但是细胞免疫应答受到了抑制。佐剂可以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的可持续性,它能引导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原产生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反应。选取Al(OH)3,ISA206和Poly(I:C)三种佐剂,分别与灭活口蹄疫病毒(FMDV)配制成疫苗,并通过小鼠实验比较和评价这三种佐剂的免疫效力。以口蹄疫O型病毒为毒种,经细胞培养传代,获得较高滴度的病毒培养物,并经化学方法灭活制成140S口蹄疫完整病毒粒子抗原。在蔗糖密度梯度定量后分别与Al(OH)3,ISA206和Poly(I:C)三种佐剂配合制作口蹄疫灭活疫苗。小鼠分为以下几个免疫组⑴FMDV+Al(OH)3(F+A);⑵FMDV+Poly(I:C)(F+P);⑶FMDV+Al(OH)3+Poly(I:C)(F+A+P);⑷FMDV+ISA206(F+206);⑸PBS(PBS)。经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通过检测抗体效价评价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反应。通过检测体外刺激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后产生的细胞因子以及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评价机体产生的细胞免疫反应。ISA206口蹄疫灭活苗(F+206)和Al(OH)3+Poly(I:C)口蹄疫灭活苗(F+A+P)诱导小鼠产生的抗体效价较高;通过体外刺激实验发现,ISA206口蹄疫灭活苗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后,产生的IFN-γ和IL-4含量最高;通过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发现,ISA206口蹄疫灭活苗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最强(P<0.05)。ISA206佐剂在配合口蹄疫140S完整病毒粒子进行免疫时所表现的免疫效力最高,但是Al(OH)3+Poly(I:C)一起辅助口蹄疫抗原时,免疫效力得到了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