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损伤包括原发性损伤及由此而诱发的继发性损伤。迄今为止,原发性损 伤导致的脊髓损害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继发性脊髓损伤成为研究的焦点。 近年来发现强啡肽(Dyn)作为一种重要的内源性阿片肽除参与对镇痛、心血管活 动、呼吸、垂体分泌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外,还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继发性 损伤作用,但目前对Dyn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较少。近期研究提示Dyn致脊髓损 伤作用除与阿片受体有关外,可能还存在非阿片的途径,它的非阿片途径可能与 兴奋性氨基酸(EAA)及其受体有关。因此,本研究深入地探讨Dyn的作用机制 及与EAA、NMDA受体的关系,为临床治疗脊髓继发性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本研究采用改良的Yalsh和 Rudy法建立蛛网膜下腔插管、注药模型,通过 高效液相分析系统测定不同种类、剂量Dyn对脊髓组织EAA含量变化的影响,借 助行为学观察、电生理、组织病理、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方法,结 合计算机图象定量分析系统,研究κ受体桔抗剂nor-BNI或兴奋性氨基酸NMDA 受体拮抗剂MK-801对Dyn致大鼠SCI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 1.鞘内注射Dyn使脊髓组织中EAA含量显著增加,在DynA(1-13)100nmol 时Glu和Asp的增加达到高峰,其增加的量与 DynA(1-13)剂量有关,与Dyn 的种类无关,且不受阿片受体拮抗剂影响。 2.行为学观察显示:大鼠Dyn鞘内注射后各时间段出现以Tarlov功能评分 下降和Rivlin斜板临界角变化增大为表现的运动功能损害。nor-BNI和MK-801 干预后,运动功能在1、3天亦有下降,7、14大明显恢复,与单纯注射Dyn组 相比差异显著。nor-BNI+Dyn及MK-801+Dyn组间无显著差异。 3.电生理监测显示:蛛网膜下腔注入Dyn后各时间组MEP、SEP均有不同程 度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而鞘内联合注入nor-BNI及MK-801后,波幅及潜伏 2 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骨科专业 期在1、3天时亦有类似改变,与单纯注射Dyn组无显著差异。而在7、14天变 化减小,部分动物表现接近正常,均明显优于Dyn组。 4.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结果: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30nmolDynA*习3)后3天, 脊髓组织破坏,前角神经元数目减少,脱P活性增强:14天时,MP活性下降, GFAP阳性细胞增多,神经胶质增生明显。nor-BNI+Dyn和MK-801+Dyn组在注药 后3天时,脊髓灰、白质破坏减少,ACP活性轻度增强,与单纯Dyn相比差异显 著。14天时GFAP阳性细胞无明显增多,nor-BNI+Dyn与MK-801+Dyn组间比较, 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 上述结果证实,Dyn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可引起大鼠脊髓损伤,同时伴有脊 髓组织EAA含量的升高,阻断KaPPa阿片受体或兴奋性氨基酸NMDA受体后,Dvn 的脊髓损伤作用可部分缓解。 总之,Dyn作为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关键因子之一,过度增多可导致脊髓损伤, 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Kappa阿片受体和EAA-NMDA受体介导的阿片和非阿片两 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