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80后”“90后”“00后”青少年面临着买房、升学、就业等巨大压力,爆发出离婚比例上升、道德败坏严重、青少年犯罪行为严峻等现实问题。青少年社会工作刻不容缓。本文从社会工作的角度,以广州市“青年地带”项目为例,应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和探究如何预防和缓解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根据调查,本文选取了两大高频偏差行为——网络沉迷和校园欺凌,分别采取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的专业手法开展介入服务,通过勒温场论分析偏差行为原因,以生态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为支持,制定服务目标与介入计划,跟进介入服务全过程,评估服务效果。青少年网络沉迷一般表现为对网络游戏痴迷、热衷于网络聊天与网恋、集体通宵上网等。网络本身极具吸引力,这个虚拟的世界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消除疲劳、放松精神,还可以提供无限想象空间,让人们获得自我认同感;其次,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和不恰当的监管机制会逼迫青少年“躲进”虚拟世界。针对于问题数量较大的网络沉迷青少年,笔者选择以小组工作的方式进行介入服务。在工作中,引入“垂钓游戏”、“旧我与新我”、“结对子”和“信任行走”小组游戏,寓教于乐,帮助青少年认知自我、重拾信心、拓宽交际、增强互信。同时,依托资源依赖理论,开展“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服务,分别从家长、老师、邻里朋友的层面推动网络文明宣传,倡导网络对学习、工作的积极作用;同时联动社区资源,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街道居委会、团支部等,组织开展“家庭体验剧场”、“揾工加油站”等活动,促进居民家庭内部和谐共处,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降低青少年对网络的粘度。介入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大部分参与者对小组活动非常满意,基本杜绝了网络沉迷。校园欺凌多发生在学生内部或学生与社会混子之间,一个人或一群人故意对他人实施恐吓、暴力、威胁等。该行为社会影响恶劣,“受欺者”、“欺凌者”和“旁观者”都深受其害,伴有恐惧、抑郁、厌学逃学、酗酒、吸烟吸毒等副作用。根据生态学理论,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既有欺凌双方个体的因素,即个体系统,也有家庭、学校和朋辈关系等直接对事件产生影响的中观系统,以及社会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社会制度、经济法律等间接对事件产生影响的宏观系统。笔者有幸参与校园欺凌的个案介入工作,全程跟进服务工作的开展。在个案介入过程中,笔者通过研究欺凌者和受欺者在个人特质、校内表现、人际关系和外表方面的表现,分析产生欺凌现象的家庭、学校及个人的危险因素,从受欺者、家长、老师的角度进行介入,对家长的立场和态度、疏导孩子的方式、老师对欺凌行为的处理做法提出有关建议。同时,联合学校、社区开展了“校园零零欺”、“预防校园欺凌”教师宣传讲座、“向冷暴力Say No”街展、“戏出文明”戏剧小组等活动,安排案主参加。经过介入服务,案主自身情况得到良好改善。通过对上述工作的研究和总结分析,本文得出三个结论。一是专业社会工作有助于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的解决,运用个案服务和小组介入效果显著,尤其是充分利用小组活动利于破冰和情绪宣泄,能起到群体同步治疗的效果。二是立足社区,联动家校,构建社工介入青少年行为偏差模式,偏差青少年相较于其他人,更需要家长、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三是“青年地带”项目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有益探索,整合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多方资源力量,可以形成高度有效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攻坚堡垒。此外,笔者还对研究进行了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