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网格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y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纤维网格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及独特的物理属性,逐渐受到相关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具有超高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及双向受力等突出优势,使其成为复合材料理想的增强相而广泛应用于水泥基复合材料工程修复和加固领域。但是,碳纤维网格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CMCCs)仍然存在碳纤维网格与水泥基界面粘结强度低等突出问题。因此,探索新的界面改性的方式以突破现有技术对于获得具备优良综合力学性能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表面改性工艺,成功制备高性能碳纤维网格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首先利用环氧树脂和硅烷偶联剂(SCA)对碳纤维网格进行表面改性,涂层改性会增强碳纤维网格表面的化学活性。然后在聚合物砂浆中添加羟甲基纤维素(HMC)用于增强砂浆与改性碳纤维织物之间的浸润性,HMC有效促进砂浆基体内部载荷的均匀传递。研究了涂层处理前后对碳纤维网格表面形貌和化学活性的影响;探究了HMC对水泥基体及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考察了碳纤维网格对混凝土梁抗折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界面处载荷传递机理。本研究的目的是确保实现最终的界面优化及加固系统内部优化。结果表明,相比于利用环氧树脂表面处理的碳纤维网格制备的复合材料,界面处添加SCA和HMC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纵向剪切强度分别提高28.2%和53.9%,讨论了复合材料界面粘结性能的失效模型和协同增强机理。通过复合材料抗折实验表明,研究获得了碳纤维网格增强混凝土梁抗折性能的最佳加固参数:碳纤维网格的最佳加固位置为混凝土梁底部;最佳加固层数为1层;端部锚固能有效抑制端部裂纹的产生,进而增强混凝土梁抗折性能。与未添加碳纤维网格加固的混凝土抗折试样相比,单层碳纤维网格底部加固后砂浆试样的抗折强度提高174.6%。与碳纤维网格底部&中部加固的抗折试样相比,端部锚固后试样的抗折性能提高28.3%。本研究提出的碳纤维网格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界面优化方法已顺利通过产品中期试生产验证并被应用于实际加固工程中,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天津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组织的成果鉴定中获评“国际先进”。本研究提供的方案对碳纤维复合加固材料的工业化及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纳米颗粒作为一种经济性好且环保的纳米材料,具有体积小、比表面大等特点,常被作为润滑添加剂应用在摩擦学领域。然而,目前实验测试技术仅能够深入原子、分子尺度揭示纳米颗粒产生的微观现象,对于纳米颗粒的摩擦润滑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篇论文主要以纳米颗粒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纳米尺度上揭示纳米颗粒在摩擦润滑中的作用机制,为纳米流体润滑中减摩抗磨机制提供了一定地理论依据。本文基于纳米尺度Cou
物体之间的摩擦不仅会消耗能源,同时长时间的摩擦会导致磨损加剧从而造成失效,如果能够有效的减少物体之间的摩擦不仅可以减少有效功的损耗,同时也能延长失效时间。研究表明石墨烯和四氧化三铁粒子均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由于纳米粒子自身的特性使得其在润滑油中难以稳定分散,这会影响其良好的摩擦学性能,所以本文采用了几种不同的改性方法对石墨烯负载四氧化三铁粒子进行了表面改性,并对其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液
三明治结构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和交通运输领域。飞机通常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密封的六边形蜂窝芯材使得凝聚冷却的水分无法被排出,长时间下大大降低了蜂窝结构的力学性能。目前受折纸启发的折叠芯材已得到广泛地研究,由于开放通道的存在避免了水分积累的问题。并且通过将片材折叠成三维结构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但是折叠芯通常在压缩载荷下的能量吸收较低。因此,避免水分积累并提高折叠芯的能量吸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
单晶碳化硅作为典型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凭借其优异于传统硅材料的高击穿电压、高热导率等物理特性,在高温、高压、高频、抗辐射、大功率等电子传感器件的研发制备中得到广泛应用,是航空、军事、核能和民用尖端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但是碳化硅硬度高、脆性大等特点,为单晶碳化硅的加工制备带来很大挑战,限制了碳化硅相关研究技术成果的转化。因此,研究单晶碳化硅加工机理,来改善其加工工艺,实现单晶碳化硅高精度低损伤
自从2004年石墨烯于实验中第一次被发现以来,石墨烯、二硫化钼(Mo S2)、硒化锡(Sn Se)以及黑磷等二维材料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二维材料在单层或少层的情况下表现出了与其体材料完全不同而又极具研究前景的物理化学性质。二维纳米材料表现出的优异光电性质和直接带隙现象均受到原子层数和厚度的调控。目前制备二维材料的方法均无法精确获得指定层数的材料样品。本课题组此前提出了基于AFM的厚度可控逐层机械减薄
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结构而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质,被誉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理想的增强相。但在铝基复合材料研究工作中发现,石墨烯与金属铝润湿性差,分散过程中容易发生团聚或结构被破坏。另一方面,目前普遍采用的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粉末冶金法产率较低,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寻求一种高效率制备具有优良力学性能的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的方法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分别使用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技
作为最常见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Al/4H-SiC和Al/α-Al2O3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然而其界面反应和结合强度对于力学性能影响的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Al(111)/4H-SiC(0001)和Al(111)/α-Al2O3(0001)界面体系的结构、结合强度及成键特征等性质,并分析了界面产物和掺杂调控对界面结合和力学性能影响的微观机制。界面反应会直接影响复
穆勒矩阵偏振测量系统(Mueller-matrix polarimetry,MMP)是分析光学材料表面和亚表面应力的重要工具。但目前MMP基本上是台式仪器,结构复杂,操作繁琐,难以实现光学加工机床上的光学材料原位在线检测。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研究了一种基于磁光旋转的紧凑型原位穆勒矩阵偏振测量系统和方法,采用磁光旋转的方法避免传统偏振测量系统中器件机械运动带来的误差,同时采用多态自校准方法,使该系统
与传统钛合金相比,钛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等优点,但钛基复合材料还存在界面开裂和界面脱粘等问题,对其力学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并且由于实验中界面结构的复杂性,界面微观结构、界面结合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考虑到SiC和TiB是钛基复合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增强相,本工作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研究基体掺杂的SiC/Ti体系和增强相掺杂TiB/Ti体系的界面结合、理论强度和弹性性能,结
金刚石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高导热等特征,在非铁合金加工,石油天然气、矿业开采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需求。在现代工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课题采用高温高压法分别制备了以Ti-B基和Ti-Si基结合剂的中介结合型聚晶金刚石,其中Ti-Si基分为Ti-Si、TiC-Si和Ti3SiC2-Si三种结合剂。探究了烧结温度、结合剂体系及含量对聚晶金刚石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两体系的聚晶金刚石的致密度、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