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制度变迁,其核心集中表现为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从而,中国的经济、政治乃至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时间界区尚难以定论的转轨时期。在这个时期,多种经济问题由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体制的打破(尽管它是没有效率的)而竞相暴露出来,许多矛盾带有深深的经济体制转轨的烙印。虽然从理论上讲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在社会经济生活当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自有着不同的运行机制,两种资金之间也确实存在着一个科学合理的分工,在社会总资金中保持合理的比例,在经济调控中各司其职,然而,正是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历史上的,体制上的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现阶段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的运行中存在着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资金运用的不规范导致了两种资金运行的矛盾,摩擦不断。这种矛盾的积累不仅造成了社会资金配置的低效率和不规范的交叉使用——银行资金财政化,更为严重的后果便是:由财政资金的短缺而形成的财政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的始作俑者;然而由于我国财政自身的特点,它又终将成为银行风险的最后承担者。两种风险的累积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对此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寻求解决的最佳方式和途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从理论方面介绍财政资金与银行资金各自的运行原理。通过两种资金各自的来源与运用过程讲述了其不同的运行机制和特点。第二章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我国目前经济转轨时期财政资金与银行资金运行的矛盾及其具体表现。矛盾主要在于:转轨经济时期,由于资金配置方式的改变,造成了财政资金短缺与银行资金相对“富余”的矛盾,从而导致了银行资金的财政性使用。矛盾的集中表现便是“银行资金财政化”。 第三章分两个方面介绍了财政资金与银行资金运行矛盾的直接后果,即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我国目前的财政风险与银行风险存在相互转化的机制。本章与第二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 第四章认为财政资金与银行资金运行矛盾的解决和财政风险与银行风险的化解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主要从财政与银行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