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取穴振动排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排痰效果的观察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m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分别采用振动排痰治疗及局部取穴振动排痰治疗两种干预方法,观察局部取穴振动排痰的排痰效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提供安全、简便、疗效显著的临床排痰措施。[方法]将2014.10-2015.12在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7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都在抗感染、止咳平喘、氧疗等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振动排痰仪治疗,每次治疗15mim,每天2次,7天为1疗程。对照组按照常规的叩击排痰方向进行操作,排痰仪叩击头分别在背部脊柱两侧按照从下到上,从外到内的方向匀速移动进行叩击,每5秒移动一次叩击部位。试验组采用局部取穴振动排痰,选取大杼穴、肺俞、心俞、膈俞、脾俞(均双侧)并做好标记,叩击头按常规叩击方向进行叩击,当叩至这些穴位时每穴位停留30秒以加强对穴位的刺激,双侧10个穴位共停留5分钟。观察干预3天、5天、7天患者24小时排痰量以及干预7天患者主要症状评分变化、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变化,并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排痰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肺功能分级、症状评分、24小时排痰量、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在24小时排痰量方面,两组干预后各时点(3天、5天、7天)与干预前比较有差异(均P<0.05),干预后各时点(3天、5天、7天)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排痰量高于对照组。在症状评分方面,两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干预7天后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血氧分压方面,两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7天后试验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方面,两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7天后试验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方面,试验组干预7天后有效率88.57%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4.29%,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局部取穴振动排痰可以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排痰,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患者症状评分,提高患者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局部取穴振动排痰对振动排痰仪的操作方法进行创新,发挥了中西医排痰各自优势,并且安全可靠,不额外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我科1985~1994年间对36例42耳慢性中耳炎(单纯型静止期)有鼓膜干性大穿孔的患者,采用外耳道骨段皮肤环行切口,筒状剥离外耳道皮肤,行鼓室成形术治疗,疗效较满意,报道如下.
本文主要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统计学方法的运用,展开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进而针对将统计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际运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利用毛细管流变对不同组成的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进行了流变行为研究,探讨了流变性能差异对可纺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组成的改性PBT熔体均呈现剪切变稀现象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技术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接受血液透析的老年人也在递增.由于老年透析起步相对较晚,临床经验报道不多.通过对1996年11月至2000年4月在我院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