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蜜果实香味物质形成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分析

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Lv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菠萝蜜是著名的热带果树,香气是其重要的果实品质属性。本研究以8份菠萝蜜种质(12As,12Bs,12Cs,12D,12E,13D,13K和14A)不同成熟阶段的果实为材料,分析了果实香味物质形成有关的4个主要酶酶活性变化,同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相应11个基因的表达变化,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菠萝蜜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脂氧合酶在菠萝蜜果实不同成熟阶段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除12E和14A种质中酶活性峰值出现在第III阶段外,其余6份种质中脂氧合酶活性均随着果实成熟不断下降。分析了5个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Ah LOX1、Ah LOX2、Ah LOX3、Ah LOX4和Ah LOX5)在果实不同成熟阶段的基因表达变化,脂氧合酶基因主要在未成熟的果实中表达,不同基因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在12Cs、12D和13D种质中,5个基因的表达变化与LOX酶活性变化趋势完全一致;12As和13K种质中,只有Ah LOX1基因与酶活性变化不一致,其余4个基因均在表达量降低的过程中伴随着酶活性的下降;12Bs、12E和14A种质中,基因表达变化与酶活性变化不完全一致。2、测定了氢过氧化物裂解酶在菠萝蜜果实不同成熟阶段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2As、12Cs、12D、13D和14A中的酶活性峰值出现在果实成熟第I阶段;12Bs和12E种质的酶活性峰值出现在果实成熟第III阶段;13K种质的酶活性峰值出现在果实成熟第IV阶段。分析了氢过氧化物裂解酶基因Ah HPL1在果实不同成熟阶段的表达变化,8份种质中,除12D中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果实成熟第III阶段外,其余7份种质中的基因表达峰值均出现在果实成熟第I阶段。此外,12As、12Cs、13D和14A种质中酶活性随着基因表达量的下降而减弱,而在12Bs、12D、12E和13K种质中,酶活性变化与基因表达变化不一致。3、测定了乙醇脱氢酶在菠萝蜜果实不同成熟阶段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12As、12Cs和12D种质中,ADH酶活性从果实成熟第I阶段到第II阶段显著下降,随后维持较低水平;在12Bs和12E中,酶活性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在13D、13K和14A种质中,酶活性保持较高水平。分析了4个乙醇脱氢酶基因家族成员(Ah ADH1、Ah ADH2、Ah ADH4和Ah ADH5)在果实不同成熟阶段的基因表达变化,4个基因在8份种质间的表达存在差异,有可能在不同的菠萝蜜种质中,香气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乙醇脱氢酶基因存在差异。4、测定了醇酰基转移酶在菠萝蜜果实不同成熟阶段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AAT酶活性变化在不同种质间存在差异。12Cs、13D、13K和14A中酶活性在果实成熟第I阶段达到峰值;12Bs中的酶活性峰值出现在果实成熟第II阶段;12As和12E中的酶活性峰值出现在第III阶段;12D中的酶活性峰值出现在第IV阶段。分析了醇酰基转移酶基因Ah AAT1在果实不同成熟阶段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Ah AAT1基因除在12Bs中较小表达外,在其余7份种质的果实成熟第III阶段和第IV阶段中均大量表达。尽管AAT酶活性与Ah AAT1基因表达的变化不一致,但不排除Ah AAT1基因对菠萝蜜果实香气物质形成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以生育期、植株农艺性状和糯玉米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N02、N13、N32、N45、N51、N69、N73七个自交系为供试材料。2004年以完全双列杂交的方式,配制成49份组合,2005年在吉林
本研究在2014年和2015年对80份海岛棉资源材料进行了枯萎病抗性调查,并对病指数据和产量数据进行两年的双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同时,在室内进行了以06-146为父本、新海
马卡小麦是六倍体(2n=6x=42,AABBDD)栽培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能正常结实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杂种后代,确属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本文对不同地理来源的马卡小麦主要农
离子束与传统的辐射诱变因素(X射线,γ射线)相比,它除了具有能量沉积作用外,还具有质量沉积、动量传递以及电荷交换作用,具有更高的生物学效应。7Li离子束不仅具有普通离子束所具有的特点,还可以与生物体内的氢元素发生1H(7Li,7Be)n内靶核反应,从而有望获得显著的诱变生物效应。本研究利用pUC18质粒DNA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剂量的7Li离子束对离体DNA的氢键损伤效应和诱变效应;利用两个小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