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提出并系统化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确立,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功能与导向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正确认识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地位,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和导向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和功能特征,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按照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结合当今社会的现象,阐明了意识形态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提出在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和导向上要坚持时代性的要求,突出其辩护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整合功能。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找到理论依据。和谐社会下的意识形态与传统的意识形态比较有了历史性的转型,实现了意识形态的理论功能和价值导向的科学统一。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更注重协调社会各阶层、人与生存环境和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以科学、合理的面貌呈现在当代中国和国际社会面前。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对各个领域的矛盾与冲突进行调节和控制,使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引导全社会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人们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