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V与HIV包膜蛋白遗传进化分析及融合作用比较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che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牛免疫缺陷病毒(BⅣ)均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自八十年代HIV发现以来,艾滋病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至今全球已有3330万人感染HIV。由于生物安全级别及动物模型研究的局限,BIV以其安全、操作简便等独特优势成为研究HIV的理想模型。但研究多数集中在药物筛选,尚缺乏病毒本身生活周期的比较及研究。   HIV在人体内的大量传播,与其高效的传播方式密不可分。HIV的传播方式可以分为游离病毒传播和细胞间传播,其中细胞间传播是影响传播效率的重要方式。HIV的细胞间传播发生于细胞接触的部位,由效应细胞产生病毒,释放出的病毒聚集在细胞接触的部位,直接感染接触的靶细胞。在细胞接触部位发生的病毒包膜与靶细胞膜融合,这一病毒周期的早期环节,启动了感染过程。膜融合的过程由HIV包膜蛋白(envelope,Env)所介导,Env由膜外区和穿膜区组成,膜融合的发生依赖于膜外区和穿膜区构像的改变。Env所介导的融合作用可被融合抑制剂抑制。BIV与宿主细胞的融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还不明确。   本研究对两病毒的Env蛋白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及功能学比较。结果法现:一、在遗传进化上,BIV与HIV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40.59%,进化分析显示,BIV Env是非灵长类慢病毒中与HIV Env序列进化关系最近的,基因组长度以及糖基化位点对应良好,均表现出膜外区的糖基化位点多于穿膜区,膜外区中间区域的糖基化程度高于两端。结果提示BIV Env可能与HIV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二、在Env功能上,这两种病毒的包膜蛋白介导膜融合的过程非常相似。在各自的天然宿主细胞PBMC中介导的融合过程中,两者的融合动力曲线相似,另外对融合抑制剂的反应一致,新研究发现的膜蛋白,在HIV的细胞间传播中具有抑制功能,在BIV中同样发现了抑制作用。   本课题首次对BIV Env介导的膜融合动力学研究,与HIV相似的融合动力曲线说明BIV可以作为HIV融合研究的模型,丰富了对BIV生活周期的认识。进一步详细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并以此为模型为HIV研究提供参考,可为在早期环节阻断HIV抗病毒药物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该文在总结了国内外氧肟酸型螯合剂的研究进展及氧化铝生产中赤泥沉降用絮凝剂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氧肟酸型高分子螯合剂的合成与其在赤泥沉降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过渡金属与金属钐构建的催化还原体系在偶联反应中的应用,旨在探究拓展金属钐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应用范围。第一章是文献综述,分别介绍了钐试剂以及过渡金属催化在有机反应中的研究进展。文中对于二碘化钐、金属钐以及三碘化钐等钐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作了详细介绍。过渡金属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应用甚广,本章只对过渡金属催化碳碳键的形成以及碳杂键的断裂与形成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综述。第二章主要对二氯化镍催化下
该文选用天然高岭土为原料,经碳热还原氮化反应于1420℃制备了β′-Sialon粉体,于1640℃经常压烧结制成了Sialon结合SiC和Sialon结合刚玉耐火材料.探讨了β′-Sialon粉体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