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阐述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内涵和价值入手,综合运用公共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归纳了当前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并试图从宏观和体制的角度挖掘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提出了建设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实途径。本文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地方政府公信力有着更为深刻和更为丰富的内涵要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建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前提;求真务实,忠诚并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本质所在;切实履行职责,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追求作为是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内在要求;民主行政是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主要途径。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价值在于: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内涵,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地方政府职能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杠杆。当前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在于:一是政策失准;二是行为失范;三是业绩失真;四是作风失实。造成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有:政府的内部性是政府失灵的最基本的和最深层次的根源;地方政府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地方政府职能作用异化;地方政府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地方政府行政制度不完善以及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等等。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实途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的转变,由“人治行政”向“法治行政”的转变;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建设诚信奖惩机制,建立政府诚信指标评价体系;强化政府诚信法制建设;加强公务员诚信建设;大力推动全社会诚信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