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脓毒症早期诊断价值及预后意义。1.于2008年12月-2009年4月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疗中心病例90例,根据脓毒症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SEPSIS组)、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SIRS组)和对照组,根据28天病死率将脓毒症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两个亚组。于入院后第1日、第3日晨时取血,动态观察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血小板(PLT)、体温(T)等炎症指标变化;在脓毒症组中第1日、3日留取血清集中测定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变化。记录当日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2.PCT采用酶联荧光法(ELFA)测定,IL-6、IL-10采用双抗体免疫夹心法(ELISA)测定,CRP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3.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或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M(IQ)表示。计量资料数据先行1-K-S正态性检验,三组间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偏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数据正态采用t检验,偏态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绘制受试者特征操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比较曲线下面积大小,得出各个指标的最佳截断点及相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在单因素比较后,对有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分类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数据均由SPSS16.0、Medcalcll.3统计软件完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脓毒症组患者第1日血清PCT水平高于SIRS组及对照组(p<0.05);PC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CRP、WBC、N、PLT、ESR、T。2.在病原学方面,G-菌和G+菌及细菌和真菌的P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3.死亡组患者第1日及第3日血清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08,p=0.000)。4.生存组PCT呈下降趋势直至正常,死亡组无明显下降趋势。5.脓毒症组患者血清第1日PCT与APACHEⅡ、SOFA评分正性相关(r=0.487,p=0.000;r=0.508,p=0.000)。6.ROC曲线分析,第1、3日的SOFA、APACHEⅡ、PC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4、0.891、0.767及0.967、0.729、0.550,高于CRP、IL-6、IL-10、WBC、N、PLT、ESR、T。7.Logistic回归分析,SOFA评分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血清PCT是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一个较好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CRP、WBC、N、PLT、ESR、T等炎症指标,有助于鉴别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脓毒症。2.血清PCT水平无助于G-菌和G+菌及细菌和真菌的分型。3.血清PCT水平与脓毒症病情危重程度正性相关,其水平越高,病情越重。4.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其水平越高,预后越差,与SOFA、APACHEⅡ等危重系统评分联用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