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云南省摩梭族落水村的影像实践为个案研究,探讨摩梭人为自身族群身份的构建而作出的种种努力。在文化多元并存、传媒疯狂渗透的语境中,生活在边陲地区的人们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了主流话语体系中的信息弱势群体(Information Underclass)。电视裹挟着诸多视觉幻像与价值观念植入村寨,这种状况会使少数民族的文化身份与民族内核逐渐丧失。
2006年首届摩梭影展在泸沽湖畔的摩梭民俗博物馆举行,自此以后,类似的影像实践就开始在摩梭族落水村蔓延开来。虽然影片质量参差不齐,文化视点各异,但摩梭人在影像生产及观影讨论中破译文化信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影像观,从而使以DV影像实践成为比电视更开放、更具有交互性的大众传播渠道、公众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影像实践成为了摩梭人文化身份构建与定位的力量源泉。
2008年初,笔者有幸跟随“云之南”参加社区影像实践,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素材。此外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借鉴“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的社会学方法,通过田野调查(Field Work)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以参与式的内部观察和生动的描述记载社区文化建设,拒绝用抽象的数据遮蔽有血有肉的生活体验,并试图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建立起情景化的意义解释。
本文意欲努力发掘和聚合的,是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力量,摩梭人以DV作为书写工具进行社区影像的实践,还原了文化持有者的内在视角,引发出摩梭人深入探讨本族意识与文化身份的影像实践,从而逐步形成了区隔于主流话语的影像观。促成这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电视在村寨的植入,并非这个民族发展过程中自己的选择,对于摩梭人而言,电视和DV的出现对本民族的口述历史是一种隐性取代,“影像思维话语”对这个缺失文字的少数民族而言,无疑是影响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