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限、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迫在眉睫,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为了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问题并且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演化路径与演化规律,本文从系统论出发,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评价、系统功能与结构、演化路径与规律、情景政策模拟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明确主旨,形成研究思路。基于本文的研究背景,阐明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明确本文主旨。并且,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评价以及演化进行了国内外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以弥补当前研究的缝隙。(2)形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四维交互式理论框架。通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总体分析,从多角度、多学科出发,创新性地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四维交互结构”理论框架。在该系统理论框架基础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证相互配合,通过理论遴选与多重实证筛选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3)建立一系列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分别采用DEA交叉效率的三个经典模型(进取型、仁慈型及平衡型交叉效率评价模型)评价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效率。针对传统的DEA评价方法的缺陷和问题,对经典的交叉效率评价模型进行优化,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协调交叉效率评价模型。并且,将数据包络分析与非参数现行规划相结合,用Malmqusit指数模型测算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动态变化情况。(4)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演化模型。通过四维交互式结构对各子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反馈回路全面解构,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定量剖析整体系统的量化结构。并根据各子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反馈回路构建不同模块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具体绘制了包括森林和土地资源模块、水资源模块、污染模块、农业发展模块、第二三产业发展模块、人口模块、社会生活水平模块及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块的流图,并且根据相关的指标和变量的计算公式构建各子系统的演化模型,从而科学地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演化规律。(5)实证演算,情景模拟发掘规律,提出对策建议。根据相关指标和变量的统计值,首先对我国31个省域的可持续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具体分析。继而,根据本文构建的演化模型设计政策情景,进行计算机模拟(以京津冀为例),分析演化结果,从而发掘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最终,结合演化规律制定促进京津冀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协调交叉效率评价模型,充实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体系,为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评价方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科学佐证。根据本文所构建的“环境-经济-社会-科技”的四维交互式理论框架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传统的交叉效率评价模型,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协调交叉效率模型,创新性的将该方法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结合SE-DEA及Malmquist指数模型,通过实证计算、对比分析,综合评价我国31个省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并分析原因,总结规律,以期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二是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社会和科技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演化模型,使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研究不仅仅只拘泥于定性分析,并为系统结构的定量研究提供了示范参考。根据本文建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四维交互理论框架对环境、经济、社会和科技子系统进行深入剖析,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四个子系统内部演化结构、功能及反馈回路。并且,根据系统各要素的因果关系和反馈回路建立各指标、变量的数学模型,从定量角度科学认知系统整体及各组成要素。以期能够从整体到局部全面地、系统地认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演化路径和演化规律。三是通过政策情景模拟发掘了“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是促进京津冀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的规律,为促进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各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政策指引。通过计算机模拟,对京津冀区域政策情景模拟中所涉及的相关指标和变量的模拟值进行深入研习,发现“协同一体化”发展路径是京津冀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在此基础上,模拟结果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凝练出促进京津冀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