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转录组学及yajC基因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ur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为革兰阴性的小球杆菌,可引起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乃集约化猪场常见传染病之一。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6菌株,是本实验室前期分离于典型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例、血清型为5b型的强毒力菌株。经药敏试验发现,该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包括氟苯尼考、氯霉素、四环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链霉素、替米考星、红霉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和磺胺甲噁唑等。为解析该强毒力菌株的多重耐药性,并为后续该强毒力菌株的研究提供资料,对该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完成图测序分析。App6基因组全长2409072bp,平均GC含量为41.49%,与其他已报道的App菌株相似;共预测得到2265个可读框、61个tRNA和19个rRNA操纵子;未发现质粒DNA的存在。此外,在App6基因组中发现了SXT/R391类型的整合性接合元件,命名为ICEAplChn1,该元件包含8个可变插入区,包括VRII、VRIII、HS1、HS2、HS3、HS4、HS5和一个新的插入区,命名为VRVI;ICEAplChn1携带了7个抗生素耐药基因tet(A)、erm(42)、floR、aphA6、strB(两个拷贝)、strA和sul2,这解释了该菌株的多重耐药性,同时ICEAplChn1的发现表明ICE元件是除了质粒以外,App中耐药基因的另一重要携带者。细菌能否建立感染与致病取决于细菌和宿主的基因组及其基因的表达状态。In vivo RNA-seq可以相对真实、全面地反映细菌入侵机体过程中的基因表达与调控情况。为进一步探究App的毒力相关基因及其表达调控机制,研究以App6强毒力菌株为对象,首先建立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小鼠模型;进而以该菌株的基因组完成图为参考基因组,采用链特异性RNA-seq技术对体外培养和体内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转录组差异分析,筛选出471显著差异表达基因,这些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一定程度反映了细菌在体内建立感染及发挥毒力作用的重要基因。这些差异基因中,上调差异基因316个,占App6基因组全部可读框(2295个,包括假定蛋白)的13.95%,它们囊括了该菌近年来最新研究的众多基因。此外,借助多种生物学软件,对471个差异基因进行分析预测得到了82个分泌性蛋白。相信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分泌性蛋白的预测,将为深入研究App的致病机制及潜在的疫苗靶基因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前期实验证实,App6菌株在引起小鼠体内感染时,Sec分泌途径相关基因得到普遍上调表达,其中,secD、secF和yajC基因均位于同一个操纵子之上。研究首先构建该菌株的yajC基因缺失株,通过研究该缺失株的特性,从而揭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yajC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从yajC基因对生物被膜的形成、小鼠致病力以及小鼠肺脏的清除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发现该基因的缺失不影响细菌的生长曲线,但导致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降低;yajC的缺失不影响细菌的毒力,但可加速包括致死剂量和可转归健康剂量的细菌在肺脏的清除速率;yajC的缺失不影响细菌对细胞的黏附,但降低了细菌入侵细胞的能力。关于yajC在细菌建立体内感染时发挥的具体作用以及对细菌的Sec分泌系统的贡献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鸡球虫病是由顶复门寄生虫——艾美耳球虫引起的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养禽业发展的寄生虫病,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养禽业采用抗球虫药、强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来防
自2010年10月起,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在中国严重暴发流行。为了解该病暴发的原因,对2010~2012年12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diarrhea virus,PEDV
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主要流行于亚太地区,我国也是JE的流行区。据WHO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6.8万JE临床病例,其中大约50%发生在我国大陆。JE的病原体是日本脑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