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两代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经济重心的南移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并完成的,南方各地区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黔中地处西南,北接蜀地、南(?)云南、东靠两湖,占据着西南地区重要的枢纽位置,随着统治重心的向南推移,江南、江西、闽中等地的地位愈加重要,黔中却始终未能跳脱出“落后荒蛮”的既定角色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本文从黔中形象的生成、变迁角度出发,研究黔中地区发展落后的历史原因。文章由绪论、正文、结语等部分组成,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阐述本文选题缘由及意义、学术回顾与研究方法。此外,还对文章涉及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第一章以唐宋两代为重点,对黔中历史做一个整体的把握。重点梳理黔中历史沿革及社会状况,概括先秦至明清时期黔中的历史政区沿革情况,叙述黔中各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社会状况。第二章以诗文、典籍、考古资料及相关地方志记述为重点,研究黔中的人文形象。宦游文士作为北方主流文化的代表,他们认识黔中的过程,可以说是黔中逐步开发的过程,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从宦游文士描绘黔中的诗文出发,一方面,对黔中“鄙远”、“蛮夷”、“虫毒”、“瘴”等概括黔中形象的词汇进行总结梳理,黔中境内山川纵横交错,大大增加了北人入黔的难度,直观上造成了荒僻的观感;湿热的气候则为蛇虫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古人的天下观着手,认识到是黔中险难的交通情况、复杂的少数民族分布、古人的华夷观念及南北观念等因素共同塑造了黔中“鄙远荒蛮,多蛇虫毒瘴”的形象;另一方面,宦游文士还有关于黔中山水、物产、民俗等正面形象的阐释,这得益于黔中自身丰富的物产资源,加之北人入黔后,对这一地区认识的加深与矫正,配合“夷夏混齐”等思想的影响,到访黔中的部分仕宦流人一反之前惆怅、不满及失落的“贬谪之态”,开始寓情于山水之间,诗文中已尽显豁达之意。更有士人开始积极宣传黔中之美景、特产,为黔中“近妖”等负面形象发声辩驳。第三章从黔中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及祖先崇拜等本土信仰出发,厘清了黔中“尚巫鬼,重淫祀”的形象;探讨黔中之“蛊毒”,结合少数民族分布及他们的习俗问题,全方位还原本土之于外乡的形象形成;进一步探究黔中文化发展的状况。第四章重点梳理、研究了黔中的边地及军事形象,从黔中与中央的隶属关系及黔中叛乱两方面分析黔中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总结得出黔中的“顺地”形象。中央王朝对黔中的直接管辖、羁縻政策的变化对黔中生态环境变迁、人口迁移、文化开发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黔中“顺地”形象得以形成的直接原因。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唐宋时期,是黔中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直至明朝正式于此建立行省,黔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其形象形成的背后有着复杂的自然、人文原因,这影响着黔中整个历史时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