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渐进稳妥地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随着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汇市场也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央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必将呈现新的特征,这对货币当局维持金融经济稳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以我国央行的视角对汇率风险管理进行了有关研究,并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框架,从汇率风险的识别、测量与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本文首先介绍了资本账户开放及汇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测算我国1998年以来的资本账户开放指数证明了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指数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了我国正在逐渐放松对资本账户的管制。在此背景下,本文进行了央行汇率风险相关研究。在风险的识别上,以2005年7月至2013年6月的月度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对外汇市场压力指数的测算识别了外汇市场上人民币供求失衡的风险,发现人民币在大部分时期都面临着升值压力,并且我国央行通过汇率变动以及储备增长的办法来缓解升值压力。在风险的测量上,文章改变了传统指标只注重某些资产比例的片面做法,通过将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各项目分别证券化,形成一个证券化组合,以此来综合考虑央行的各项业务,全面考虑了央行的经济价值。然后利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得出我国央行的汇率风险价值,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计算出的脆弱性指数测量了我国央行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在对结果的分析中发现样本期内我国央行的脆弱性指数较低、汇率风险较小,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对于资本流动仍存在较为严格的管制。在风险的管理上,通过日本、印度和智利这三个国家的案例分析,研究了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在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政策和获得的效果,结合前文结论总结了我国央行汇率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最后,针对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结论,联系我国当前实际,为提高我国央行汇率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引导人民币双向波动预期、优化外汇储备规模与结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