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安时期是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转型的重要时期,建安士人德才观的嬗变在这一思想过渡转型时期具有风向标的作用。曹操的“求贤令”不仅是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提炼,也是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催化剂。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思想比较以及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的方法,以曹操的“求贤令”为中心,对建安士人德才观的嬗变进行研究。首先,本文揭示了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思想背景,论证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必然性。党锢之祸致使东汉末年儒家伦理的衰弱,儒家之重德传统受到了质疑;黄巾起义为道教和佛教伦理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途径,冲击了儒家伦理体系;士人阶层中普遍存在的“矫激”现象又促使法家思想复兴,法家循名责实的思想重回士人的视野之中。其次,本文梳理了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历史进程,论证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必然趋势。《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德才观,否定了廉德,强调了才能;《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以“非德”的思想倾向为主导,分裂了德与才的关系,倒置了德与才的地位;《举贤勿拘品行令》则彻底瓦解了士人重德的传统,造就了极端重才轻德的德才观。再次,本文总结了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伦理意蕴,论证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意义。在阐释德与才的本质含义,辨析德与才的正确关系,反思德与才的合理实践之后,剖析出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必然性和历史必然趋势的根本原因。最后,本文讨论了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现代启示,论证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当代价值。在对德才观与公民的道德建设,德才观与干部选用的标准,德才观与反腐败斗争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中,说明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当代中国发展和复兴道路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