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守益哲学思想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守益,为江右王门重要的代表人物。邹守益虽为阳明的亲炙弟子,但并非一开始就对阳明的“致良知”之说有圆润的把握。而是在通过自己不断地研习以及与同门不断地争辩之后,他才真正体悟到阳明“致良知”之说的真谛。在阳明后学“良知异见”纷起背景之下,邹守益正是这通过这种自我的探索,才使得他的思想在阳明后学中逐渐显现出来。阳明的“致良知”之说,诚如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因良知的随境性与独创性,良知之教并非承袭陈说便可传承的”。正因为如此,邹守益的这种孜孜不倦的探索,反而成就了其“宗子”的地位。正是因为在邹守益的为学中存在一个自我探寻的因子,因此,在邹守益思想中也就存在着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本体论和工夫论上,邹守益的思想中都存在一个早晚期的不同。而这种早晚期的不同,却为学界所忽略。关于良知本体,邹守益早期的良知,只是一个“只存有不活动”的良知,强调良知本体价值上的存有;而到了晚期,他的良知观有了明显的转进,与阳明“即存有即活动”的良知观相差无几,但客观色彩还是比较浓厚。在与聂豹关于良知本体的争论中,邹守益提出“寂感无二时,体用无二界”之说,不仅发明了师说,同时对挽救王学中的流弊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致良知工夫论上,邹守益也存在着“始也戒惧于事,已而戒惧于念虑,其后则乃戒惧于本体”的不断精进的过程。对于“致良知”之教,邹守益从“行”的角度切入的。强调践履工夫,贯穿于邹守益思想的始终。邹守益以戒惧慎独之说为他的为学宗旨。同时,他还将宋明理学中其他的工夫论思想,如主敬、无欲、克己复礼等工夫纳入到王学体系中,丰富和发展了阳明“致良知”工夫论。邹守益的思想不仅在挽救时弊上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后世学者也有重要的影响。从阳明的“本体工夫一时俱到”到黄宗羲的“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是本体”的演变过程中,邹守益“即工夫即本体”的思想,就成为沟通二者的桥梁。以匡救王学末流为己任的刘宗周,也从邹守益那里汲取思想的养分。再则,作为明末清初三大学者之一的王船山,与邹守益也有很大的渊源。可以这么说,邹守益的思想在整个明中晚期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在韩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对石化等高耗能产业的依赖较高,这使得政府下决心治理环境,并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在多年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下,韩国经济在产业结构、环境治理、增长方
管理沟通理论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将企业内、外有机的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在提高企业效率、保证企业正常有序的生产和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业绩是企业
本文试对小说《玉秧》女主人公玉秧人生悲剧进行理性的评判和思考,并从家庭和社会环境、性格弱点和人格缺陷、女性主体性的丧失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造成其悲剧的根本原因,进而得
<正>大数据正在掀起一场数据技术的革命,让我们进入真正的信息时代。它带来生产、生活、教育、思维方式诸多大变革反思,并标志着人类在寻求量化认识世界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近些年来,随着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财产继承方面的纠纷也逐渐呈上升趋势。本文立足于探讨农村女性继承权的保障问题,以平度市东王戈庄村为例,从女性继承权的
绩效考核不仅仅是为了对团队成员的绩效表现进行一个形式上的评价,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团队绩效,进而改善企业绩效,挖掘企业精细化管理提升空间。本文探讨了目前我国企业团队
文章概述了西方德育理论的重要流派代表者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基本内容,分析了我国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缺失,探讨诺丁斯的关怀德育理论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充分发挥德育
语音隐喻是英汉语言中普遍使用的以音喻义的语言手段。英汉以音喻义的效果都是通过相同语音、相近语音映射语义,或者通过音感映射语义来实现的。这些语音隐喻现象体现了英汉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突破了许多传统媒介地域传播的局限性,极大地推进了公关传播的发展。但在为组织带来许多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网络公关危机。本文分析了网
<正>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最先出现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典定义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价值而进行的招聘、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以及处理劳资关系、安全问题、公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