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晁氏家族散文史论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晁氏家族在宋代作为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有建树,尤其在文学方面,可以说是宋代文学家族中的典范。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晁氏家族成员的诗词创作,从而导致对晁氏家族的散文没有系统全面地考察。本文试对晁氏家族的散文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考察,在具体分析晁氏家族个体成员散文创作的基础上,阐释他们在思想内容与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进而探究晁氏家族散文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本文按时间顺序,以文学史的研究方法探悉晁氏家族散文发展史的历程。首先从北宋初的晁迥开始,晁迥作为宋代晁氏家族的开创者,无论在政治仕途方面还是在文学领域,都为晁氏后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晁迥制定的家族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以及晁迥、晁宗悫父子二人均在朝廷担任过重要职务的经历都有利于晁氏家族后世的文学创作,并为晁氏家族文学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晁氏家族的散文上属于发端期,由于受当时文风的影响较深,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到了北宋中后期,宋代文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而晁氏家族的文学也沿着宋代文学的道路到达了鼎盛阶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晁补之、晁说之兄弟二人的散文。晁补之隶属苏门,与苏门六君子共同追随苏轼前后,在文学创作上尤其是散文方面深受苏轼影响;而晁说之则转益多师,先与陈师道一同师从与曾巩,后又仰慕司马光而追随其后。晁补之、晁说之兄弟的散文创作数量在晁氏家族中是最多的,兄弟二人的散文成就也是最突出的,是晁氏家族散文创作的代表。这一时期的晁氏家族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转变,虽然中道衰落,但晁氏家族成员之间相互扶持,使得这一时期晁氏家族各成员的文学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蔚为大观。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晁氏家族辗转迁徙到南方各地,晁氏家族其中一支流落到蜀中地区,这一支代表成员是晁公武、晁公遡兄弟。在那里他们没有忘记家族的传统,在文学上都颇有建树。晁公遡的成就主要在骈文方面,而晁公武在目录学上的成就引人瞩目。纵观晁氏家族的文学发展道路可谓是与宋代文学发展相生相息,晁氏家族经历了宋初的时文昌盛期,北宋中后期的古文变革期,以及南宋散文的新变期,整个家族的文学创作都与大的文学发展背景密切联系,同时又随着自己家族的盛衰变迁而在不同的时期形成各自的特色,这个演变过程反映了晁氏家族散文的发展轨迹。
其他文献
创刊于1904年的《女子世界》,是一个处于救亡图存时代语境下的产物,它以其激烈的言辞主张男女平等,抨击封建礼教,鼓吹政治革命与家庭革命并举,为塑造能宜家救国的新女性形象积极地
学位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关于文学经典的争论便不绝于耳,其中以哈罗德·布鲁姆和文化研究学派为代表。布鲁姆站在传统的审美主义立场,主张维护传统经典;文化研究学派站在多元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国一些勇于进取的青年,摆脱清廷“闭关锁国”的束缚,到海外去学习考察,寻求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探索强国富民之路。  在这些有识之士中,罗森、容闳、陈昭常、黄华恢四位都是广东人。他们先后在海外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尽管他们的身世职业不同,从事摄影工作的方式和参与摄影活动的范围也不同,但他们对新兴的摄影术都一往情深,并在摄影实践和摄影撰述方面作出了贡献。可以说,他们都是名扬海内
本文以“视觉性”在中国传统与现代的不同文化形态的呈现为研究视野和背景,以古典审美意象与当代视觉之影像为比较研究对象,以“视觉”的共性为比较研究的连接点,立足其差异性,重
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体系不同的语言。但是在日语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词语是用汉字书写的。因此汉日词汇的对比研究一直是中日学者研究的焦点。随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