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索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pnic Lateral Sclerosis,ALS)证候要素和证型的分布特点,为建立该病规范化的中医辨证体系提供依据。方法1.经过文献调研及专家咨询,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等相关内容,制订ALS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2.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进行病例收集,纳入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共87例。3.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统计频数与频率,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首发症状及中医四诊信息;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中医四诊信息,形成4个聚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各聚类的主次症;参考《证素辨证学》,结合专家意见与临床经验,得到病性证素关系表和病位证素关系表;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各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取证素组合,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等,判断并划分出各类中医证型;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各证型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7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者,男女比例约为2:1,男性为59例,占67.8%;女性为28例,占32.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小患病年龄36岁,最大患病年龄82岁,平均患病年龄52±10.72岁。男性平均患病年龄52±10.68岁,女性平均患病年龄52±11.21岁。患者多见于51-60岁和41-50岁,各占35.6%和25.3%,二者共计60.9%。关于个人史,长期吸烟者共29人,占33.3%;长期饮酒者共12人,占13.8%;有明确毒物接触史者共9人,占10.3%。关于既往史,曾诊断肩关节疾病者最多,共40人,占46.0%;曾诊断颈椎疾病者共37人,占42.5%;曾诊断腰椎疾病者共20人,占26.4%。合并高血压病者最多,共14人,占16.1%;合并高脂血症者共12人,占13.8%;合并糖尿病者共4人,占4.6%。关于病程,患者病程最长51个月,最短6个月,平均20.4±4.5个月。病程小于25个月患者共49例,占比56.3%,以中短期病程者多见。关于治疗情况,曾服用或现已服用利鲁唑者44人,占50.6%;曾服用或现已服用中药者50人,占57.5%;曾接受或现已接受针灸治疗者43人,占49.4%。关于首发症状,首发症状为单侧上肢乏力者,共27人,占31.1%;其次是单侧下肢乏力和双侧下肢乏力,分别有15人和13人,占17.2%和14.9%;颈部或背部乏力、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者,共23例,占26.4%。由首发症状情况可知起病部位,上肢起病患者共36人,占41.4%;下肢起病者共28人,占32.1%;延髓(球部)起病者共23人,占26.4%。2.提取各聚类相关性最高的证素组合,第1聚类:“气虚”-“脾”、“湿”-“脾”;第2聚类:“气虚”-“脾”、“气滞”-“肝”;第3聚类:“气虚”-“脾”、“气虚”-“肺”;第4聚类:“阳虚”-“脾”、“阳虚”-“肾”。3.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结合专家意见和临床经验,将所提取的证素组合总结归纳为4类中医证型:脾虚湿蕴型、肝脾郁热型、脾肺气虚型和脾肾阳虚型。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到的主次症,各证型的主次症如下:脾虚湿蕴型:主症为肢体乏力、肌肉痿软、神疲体倦、头身困重、肌肉僵着、少气懒言、大便溏稀;次症为筋肉跳动、食少纳呆、苔厚、苔白、脉沉。脾虚肝郁型:主症为肢体乏力、情绪抑郁、脘腹胀闷、痰黄黏腻、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苔黄、脉弦。次症为言语欠清、筋肉跳动、舌红、苔腻、脉滑。脾肺气虚型:主症为肢体乏力、肌肉痿软、少气懒言、呼吸气短、语声低微、食少纳呆、大便溏稀、自汗、痰白清稀;次症为行动迟缓、神疲体倦、言语欠清、舌淡白、苔白。脾肾阳虚型:主症为肢体乏力、肌肉痿软、畏寒肢冷、大便溏稀、夜尿频多、腰膝酸软、五更泄泻、舌胖大;次症为形体消瘦、行动迟缓、神疲体倦、吞咽困难、苔滑、脉虚。4.脾虚湿蕴型患者共31例,占35.6%;脾肾阳虚型患者共22例,占25.3%;脾肺气虚型的患者共20例,占23.0%;脾虚肝郁型患者共14例,占16.1%。5.男性患者中,脾虚湿蕴型患者共18例,占20.7%,脾肾阳虚型患者共19,占21.8%,二者所占比例最高;女性患者中,脾虚湿蕴型者共13例,占14.9%,所占比例最高。各证型在性别中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6.各证型在年龄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31-40岁、41-50岁和51-60岁在脾虚湿蕴型患者中最多;61-70岁和>70岁在脾肾阳虚型患者中最多。年龄与脾虚湿蕴型呈负相关(P<0.05);年龄与脾肾阳虚型呈正相关(P<0.05)。7.各证型在病程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12月和13-24月脾虚湿蕴型患者最多;25-36月脾肾阳虚型患者最多;>36月脾肺气虚型患者最多。病程与脾虚湿蕴型呈负相关(P<0.05);病程与脾肾阳虚型呈正相关(P<0.05)。8.上肢起病的患者,脾肾阳虚型出现频次高于其他起病部位(P<0.05);延髓起病的患者,脾虚肝郁型出现频次高于其他起病部位(P<0.05)。9.17-24分段的患者,脾肾阳虚型出现频数高于其他分段(P<0.05);41-48分段的患者,脾虚湿蕴型出现频数高于其他分段(P<0.05)。脾虚湿蕴型与功能评分呈正相关(P<0.05)。10.经卡方检验,慢速进展型的患者,脾虚湿蕴型、脾肾阳虚型出现频数高于快速型进展患者(P<0.01、P<0.01);快速型进展的患者,脾虚肝郁型、脾肺气虚型患者出现频数高于慢速进展型患者(P<0.01、P<0.01)。11.1期与脾虚湿蕴型呈正相关(P<0.01);2期与脾肺气虚型和脾肾阳虚型呈正相关(P<0.05、P<0.05);4期与脾肾阳虚型呈正相关(P<0.01)。结论1.本研究87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可归纳为4类证型:分别为脾虚湿蕴型、脾虚肝郁型、脾肺气虚型和脾肾阳虚型。其中脾虚湿蕴型患者人数最多,特点为:患者年龄轻,病程短,病情程度轻,病情进展慢,功能域丧失少;患者年龄越小,该型出现的频率越高。其次,脾肾阳虚型:患者年龄大,病程2-3年,多上肢起病,病情程度重,病情进展慢,功能域丧失最多;患者年龄越大,该型出现的频率越高。2.临床辨证时应抓住患者年龄、病程、起病部位、病情程度、进展速度、功能域丧失情况等。治疗时应首抓脾虚,疾病初期病情较轻时,着重化湿,次兼补脾;疾病后期病情较重时,补脾肾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