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入城市,他们的子女形成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社会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庞大的留守儿童数量制约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留守儿童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其心理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隐性因素。国内对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比较完善,然而,农村经济条件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在不断改变,留守儿童不消除,就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网络的认知如何,心理问题是否出现新的变化,是否有新的社会因素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江西省吉安市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留守儿童现象较为明显。本文基于这些问题,针对吉安各个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正确认识并解决吉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能够改善吉安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促进吉安的城乡一体化,进而为吉安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本文以留守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调查江西吉安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分析不同地区、年级、看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差异情况,了解留守儿童学习动机及意愿、上网情况、情感诉求以及吉安对他们所采取的帮扶措施。本文主要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等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反映留守儿童现状的一些指标,设计问卷调查,分析问卷,并结合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意愿不强,学习动机存在偏差,渴望“亲子交流”,社会以及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帮扶措施比较欠缺。总体上,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突出的为情绪状态,表现为:郁闷,胆小、自卑,脾气暴躁、情绪波动大。在社会适应性方面,留守儿童表现为意志力薄弱,动手能力差,目标不够明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纵向分析,女生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态方面弱于男生,八年级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比九年级要好。在行为倾向方面,八年级的得分最低,其次是七年级。对不同看护类型,有人看护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优于无人看护的,单亲看护优于祖辈和其他亲戚看护。无人看护的儿童自我封闭,脾气暴躁。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留守儿童的心理越稳定,思想也更成熟。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品德发展、人际交往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影响新生代留守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氛围、与父母及看护人的交流、上网时间、教师的教育方式以及社会救助。本文立足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向当地政府、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及留守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提出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