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阻滞加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产程、分娩方式及母儿预后的影响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13813568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和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CSEA+PCEA)在分娩镇痛过程中对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及母儿预后的影响。   2.蛛网膜下腔阻滞加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产妇和脐血血气(pH、PCO2、PO2)的影响。   方法:   1.回顾性分析1024例初产妇病历资料,潜伏期开始实施腰麻-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组)镇痛的为潜伏期组,有130例,在活跃期实施腰麻-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组)镇痛的为活跃期组,有241例,未采用任何镇痛方法的653例产妇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三组之间产程经过、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   2.随机选取其中接受分娩镇痛并最终经阴道顺产的产妇5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入院未加任何镇痛干预的自然分娩初产妇3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桡动脉和脐动脉进行血气分析,比较其pH值、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   结果:   1.潜伏期镇痛组与对照组比较潜伏期组潜伏期、活跃期、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分别为(452.76±203.12)min、(197.17±100.65)min、(649.93±229.93)min、(51.57±30.71)min、(712.71±232.41)min,对照组为(301.29±172.04)min、(164.29±99.48)min、(465.59±203.80)min、(43.50±30.74)min、(519.66±211.6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00,0.011,0.000);两组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潜伏期组中出现活潜伏期延长的例数为2(1.54%),对照组为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活跃期停滞、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胎位异常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潜伏期组及对照组中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的例数分别是66(50.77%)、124(18.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潜伏期组阴道顺产、产钳助产、剖宫产的例数分别为111(85.38%)、4(3.10%)、15(11.54%),对照组分别为604(92.50%)、23(3.52%)、26(3.98%),两组产钳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顺产率及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00);两组钳产指征(包括胎儿窘迫、第二产程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潜伏期组和对照组剖宫产指征为胎儿窘迫例数分别为6(40.00%)、12(46.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剖宫产指征为产程停滞或延长的例数分别为11(73.33%)、10(38.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   潜伏期组产程中尿潴留的发生率(65.38%)较对照组(33.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羊水颜色改变、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的产后2小时出血量、产后出血、会阴裂伤及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活跃期镇痛组与对照组比较活跃期组潜伏期、活跃期、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分别为(338.07±181.69)min、(228.73±109.11)min、(566.80±215.19)min、(56.03±31.17)min、(633.73±218.28)min,对照组为(301.29±172.04)min、(164.29±99.48)min、(465.59±203.80)min、(43.50±30.74)min、(519.66±211.6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00,0.000,0.000,0.000);两组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活跃期组中出现活跃期停滞的例数为12(4.98%),对照组为10(1.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胎位异常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跃期期组及对照组中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的例数分别是116(48.43%)、124(18.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活跃期组阴道顺产、产钳助产、剖宫产的例数分别为202(83.82%)、12(4.98%)、27(11.20%),对照组分别为604(92.50%)、23(3.52%)、26(3.98%),两组产钳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顺产率及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两组钳产指征(包括胎儿窘迫、第二产程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跃期组和对照组剖宫产指征为胎儿窘迫例数分别为10(37.04%)、12(46.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剖宫产指征为产程停滞或延长的例数分别为18(66.67%)、10(38.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活跃期组产程中尿潴留的发生率(57.26%)与对照组(33.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羊水颜色改变、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的产后2小时出血量、产后出血、会阴裂伤及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潜伏期镇痛组与活跃期镇痛组比较潜伏期组潜伏期、活跃期、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分别为(452.76±203.12)min、(197.17±100.65)min、(649.93±229.93)min、(712.71±232.41)min,活跃期组为(338.07±181.69)min、(228.73±109.11)min、(566.80±215.19)min、(633.73±218.28)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1,0.001,0.002);两组的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中出现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停滞、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胎位异常及缩宫素使用的发生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阴道顺产率、产钳助产率及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羊水颜色改变、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的产后2小时出血量、产后出血、会阴裂伤、产程中尿潴留及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4.桡动脉血气及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镇痛组产妇桡动脉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为(7.38±0.04)、(31.56±4.36)mmHg、(96.03±24.61)mmHg,对照组为(7.37±0.04)、(31.14±4.32)mmHg、(97.21±26.83)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痛组脐动脉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为(7.27±0.06)、(58.40±9.12)mmHg、(17.07±6.41)mmHg,对照组为(7.29±0.06)、(55.11±8.64)mmHg、(16.89±5.08)mmHg,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CSEA+PCEA分娩镇痛的产妇产程时间有延长。   2.CSEA+PCEA分娩镇痛后缩宫素使用率增加,增加了产妇产时尿潴留的发生率,对产后尿潴留、产后出血、会阴裂伤的发生率无影响。   3.CSEA+PCEA分娩镇痛后的剖宫产率增加,不增加产钳助产率。   4.潜伏期实施分娩镇痛可缩短活跃期时间,对分娩结局和母儿预后无明显影响。   5.CSEA+PECA分娩镇痛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母儿血气无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研究帕金森病(Pakinson’s disease, PD)患者血糖、血脂、血尿酸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9年7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90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