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观察室间隔曲率半径的变化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jnqejbr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观察正常成人室间隔曲率半径的变化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研究正常成人室间隔在整个心动周期过程中曲率半径(RC)变化。   方法:20例健康志愿者,二维超声心动图采集左室短轴基底段、中间段图像,利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并计算整个心动周期室间隔和侧后壁RC、曲率半径比值(RCR)。   结果:舒张期末RC最大:室间隔基底段(26.95±2.28)mm、中间段(25.14±2.07)mm,侧后壁基底段(24.05±1.47)mm、中间段(26.29±1.82)mm,收缩期末RC最小:室间隔基底段(13.14±1.12)mm、中间段(15.85±1.43)mm,侧后壁基底段(14.22±0.76)mm、中间段(16.73±1.16)mm;室间隔和侧后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各自舒张期末的RC均较收缩期末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期末、收缩期末室间隔与侧后壁各段RC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段与中间段RCR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斑点追踪技术可以评价正常成人全心动周期室间隔RC变化。   第二部分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观察房间隔缺损患者室间曲率半径的变化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研究比较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与正常成人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室间隔曲率半径(RC)的变化。   方法:选择24例房间隔缺损患者(ASD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二维超声心动图采集左室短轴基底段、中间段动态图像,利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并计算整个心动周期室间隔和侧后壁的RC及曲率半径比值(RCR)。   结果:ASD组室间隔与侧后壁各段RC相比较,舒张期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收缩期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SD组各段室间隔RC与对照组各段室间隔RC相比较,舒张期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收缩期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SD组各段RCR与对照组各段RCR相比较,舒张期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收缩期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舒张期末、收缩期末室间隔与侧后壁各段RC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ASD患者舒张期室间隔RC大于收缩期,通过观察全心动周期室间隔RC的变化可以评价ASD时左右心室之间的压力变化。   第三部分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观察肺动脉高压患者室间隔曲率半径的变化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研究比较中度肺动脉高压(PH)患者与正常成人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室间隔曲率半径RC的变化。   方法:选择23例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PH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二维超声心动图采集左室短轴基底段、中间段图像,利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并计算全心动周期室间隔和侧后壁的RC及曲率半径比值(RCR)。   结果:PH组舒张期末、收缩期末室间隔RC与侧后壁各段曲率半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H组舒张期末、收缩期末室间隔RC与对照组室间隔RC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H组舒张期末、收缩期末各段RCR与对照组各段RCR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舒张期末、收缩期末室间隔与侧后壁各段曲率半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观察全心动周期室间隔RC的变化可以评价PH时左、右心室之间的压力变化。
其他文献
目的:   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儿科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对于临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