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流动就业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而民工短缺问题的出现标志了这一进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民工短缺自从2004年1月在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深圳等地首次被官方确认以来,已经波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尤以珠三角地区形势为甚。民工短缺问题出现后,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相继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先后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借鉴了其他学者或专家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及本文涉及的理论的一个简单述评。认真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借鉴和利用其中的共性部分,对于指导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和本文对于民工短缺这个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问题的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在对国内在相关学者对民工短缺现象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回顾后,接下来对国内外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的人口迁移模型进行了一个述评,同时对文章后面的研究中也将涉及到人力资本的理论也进行了综述。
第二部分探讨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程和民工短缺现象的基本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改革、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的增加,特别是城乡分隔制度的松动,大批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开始了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的转移。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逐渐步加快,我国在探索并寻求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上也获得了不断创造的新机遇和条件。这部分从3个阶段介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描述了民工短缺现象所呈现的区域、行业和群体特征。
第三部分是关于民工短缺原因的经济学分析。分别对普通型民工短缺和熟练型民工短缺的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在对普通型民工短缺问题的分析中,首先是引入了一个代表性的企业,采用数学分析工具,对这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代表性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数理经济学刻画。对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工资提高能力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因长期依赖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导致企业利润率低下,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无法满足农民工对工资上涨的要求,从而因企业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企业招工不足,在形式上则表现为普通型民工的短缺问题。其次,从人力资本角度切入,对熟练型民工的短缺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整个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受到长期的忽视,从而造成熟练型民工的结构性供给不足,这也是民工短缺的主要和真实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本的各个投资主体和民工的人力资本现状及作用进行了介绍,最后结合不同的分析工具,分别对各个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具体原因。
第四部分是为针对民工短缺提出的若干政策建议。首先,针对企业产业升级的问题,加快调整相关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适合我国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先进技术来改造企业落后的传统技术,在提高技术和增加就业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同时深化正在进行的户籍制度的改革,使民工彻底摆脱户籍制度的的阴影。其次,从农民工的迫切需要和实际可行出发,加强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最后,加紧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推行工伤、医疗、生育、养老和救助等社会保障项目,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