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前进,会计工作的改革也日趋深化。我国的会计学者和研究机构一直希望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一直努力推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趋同。回顾我国的会计发展史,它是波浪式前进的,可以说是起起落落,2006年新的会计准则的特色就是谨慎适度地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另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把公允价值推到了矛盾的焦点上,一时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成为人们热议的主题,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的关系研究为题目进行研究,目的就是使人们重新认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本质。从根源上认识这种计量属性,从内涵到外延。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很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定义,其中包括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所下的定义、还有美国、我国、英国和加拿大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定义。对比这些定义,对这些定义进行比较、概括、总结,我们可以从内涵上把握公允价值。就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所讲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所以说任何社会实践都需要理论来加以指导,所以本文第三部分就对公允价值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介绍,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认识公允价值的产生及发展,以及一切和公允价值相关的理论。根据谢诗芬教授的相关论文,公允价值的相关理论有十几中,本部分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公允价值相关理论,主要有市场有效理论、价值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决策有用观和计量观;接下来就介绍了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第四章以2006~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把公允价值本身分层次,分三个层次,每有一个层次的公允价值就对应得到会计信息,不同层次的公允价值得到的会计信息进行横向比较,然后再将不同年份的同一层次的公允价值得到的会计信息分别进行纵向比较。结果发现:公允价值的层次不同的话,所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比其他层次的公允价值得到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都高;而且随着时间的延续,每一层次的公允价值所得到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也有所提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结论都证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受公允价值层次的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所以本章最后也针对如何提高可靠性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以实现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相辅相成,从而保障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