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发展势头锐不可挡。浓厚的族裔意识和权利诉求,已经成为这—文学的显著特征。肇始至八十年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在创作上呈现出浓厚的文化、政治色彩。族裔的身份和政治性主题几乎是所有这一时期的华裔女性作家的共同诉求。长期以来,在对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研究和批评中,文化民族性和族裔政治性方面的分析占据了研究的主导地位,而该文学创作的个性化意识和审美艺术研究则相对薄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美国华裔女性文学进入了一个更加繁荣的阶段,新一代的华裔女性作家,更加追求写作的个性化,其主体自我意识更强,不论小说内容是关于中国的故事还是关于美国的华裔故事,关注的重点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注重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根本性的主题是精神家园。不论是哪一种叙事策略,都昭示了华裔女性群体对自我存在进行的深刻反思,她们也由此走出了族群的身份限定,超越了一定的政治思维模式。由此,在近五年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中,已有一些学者将其研究点落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如张琼、杨春、陆薇等)。他们试图从探寻华裔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出发,这时,他们也往往弱化了为华裔文学本身的族裔属性。其实,既然被称作华裔文学,不论如何冲淡族裔性,族裔仍是一张标签,只不过以往过于放大这种标签的价值为了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而在作者本身创作中或是研究者的分析解读中,把创作的个性化意识和审美艺术功能则相对淡化了。实际上,作为华裔文学,族裔性与个性化、政治性与审美性都不应当成为互相牵绊,此消彼长的存在模式,应当是二元融合、相辅相成的。本论文重点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作家的几部代表作品,对其叙述风格、叙事技巧、象征意义、语言修辞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析,试图将族裔性与个性化、政治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探讨新时期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发展方向,即走出族裔性创作的篱笆,将族裔性意识与个性化的文学审美价值相融合,使二者和谐共存。透过对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种文化、族裔性与个性化、政治性与审美性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这些问题已经不再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所纠结和困惑的问题。显然,新一代的美国华裔小说中仍然有不少“中国故事”,不过,这些“中国故事”和以往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这些小说中,中国已经不再是衬托美国之“甜”的“忆苦”对象,而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想象创作空间,成为人间故事发生的大舞台。而且,不论是文化上的混血,还是血统上的混血,新一代的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的复杂性,标志着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属于“双重混血”,和谐发展的艺术创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