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聋哑学生临床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g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力损失是导致言语交流最主要的原因,由于先天性的重度或极重度耳聋,患儿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而导致聋哑。目前的研究表明在先天性耳聋中,大约60%的耳聋是由遗传性因素造成,40%与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引起听力损失的原因有耳毒性药物、听觉创伤、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而遗传因素引起的耳聋包括综合征型耳聋(sydromic hearingimpairment,SHI)(占30%)和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占70%),综合征型耳聋是指出耳聋之外患者还有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异常,非综合征型耳聋是指只有耳聋症状,不伴有其他系统器官的异常。由于非综合征型耳聋占所以耳聋患者的70%,因此本研究即是利用我们收集到的801例非综合征型聋哑学生进行该地区聋哑人群的临床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从听力损失的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方面,探究该地区聋哑学生的主要致聋原因。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甘肃省聋哑学生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病因学分析本研究是在甘肃地区聋哑人群中进行耳聋的临床病因学分析,明确不同致聋因素在该地区耳聋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和流行规律。研究对象为甘肃地区801例完全依靠手语交流的聋哑学生;采用问卷式调查及电话家访的方式采集病史,专科医生进行全身及耳部检查排除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和中耳炎患者,专业测听师进行听力学检测,判断听力损失程度。检查结果显示,801例聋哑学生均为重度到极重度听力损失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其中326例为药物性耳聋,占所有耳聋患者的40.69%(326/801),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AmAn)致聋占所有药物性耳聋的86.5%(282/326):母孕期感染、新生儿疾患及婴幼儿期疾病引起的耳聋156例,占所有聋哑学生的19.48%(156/801):801例聋哑学生中,家族遗传性耳聋85例,占所有聋哑学生的10.61%(85/801)。由此可见,药物性耳聋是导致该地区耳聋发病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新生儿和婴幼儿疾病,同时家族遗传性耳聋也是导致该地区耳聋的主要因素。第二部分甘肃地区801例聋哑学生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为探讨常见致聋基因GJB2,SLC26A4基因和线粒体DNAA1555G(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在甘肃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的突变频率及主要的突变方式。经基因组DNA提取后运用PCR技术扩增GJB2基因的编码区、SLC26A4基因第7,19外显子和线粒体DNA目的片段,用AIw26 I限制性内切酶检测A1555G点突变,对酶切阳性病例的PCR产物和GJB2基因编码区,SLC26A4基因的第7,19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运用DNAStar5.0或BioEdit软件进行测序结果分析。结果发现801例非综合征型聋哑患者中共检测到125例发生GJB2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5.61%(125/801),其中双等位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率为8.99%(72/801),235delC占所有突变的78.79%(156/198)。101人发生SLC26A4基因IVS7-2A>G、H723R和T721M突变,突变率为12.61%(101/801),其中双等位基因突变率为5.12%(41/801)。67例经酶切及直接测序证实为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突变频率为8.36%(67/801)。其中有15例(15/67)患者其母系家庭成员中还有两名以上耳聋患者。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在中国西北地区非综合征型聋哑患者中,235delC是GJB2基因最常见的突变方式。IVS7-2A>G和H723R是SLC26A4基因主要的突变方式,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也是该地区主要的致聋原因。通过上述3种基因的检测,将为22.47%(8.99%+5.12%+8.36%)的非综合征型聋哑患者提供明确的分子病因学诊断并将对36.58%(15.61%+12.61%+8.36%)的非综合征型聋哑患者给予有效的遗传咨询,减低该地区耳聋的发病率。
其他文献
目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眼病,主要发生于急性闭角性青光眼、视网膜中央动静脉栓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等视网膜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眼病。表现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