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组全身性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作为其中的一种,已成为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临床上检查手法多种多样。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作为其主要诊断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但是由于存在创伤性及其操作繁杂,尚不能大面积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因此,寻找一种早期诊断和积极防治的检查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病变之间存在相关性已经逐渐取得了公认。随着医学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无创超声检查颈动脉已成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窗口”,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颈动脉结构方面的改变,即动脉内中膜(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实际上,动脉粥样硬化是结构与功能并存的疾病,其功能紊乱要早于结构的改变,并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的全过程。本研究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cho-tracking, ET)技术测定颈动脉弹性功能,同时结合IMT及斑块产生情况,研究颈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是否存在差异,为动脉弹性功能改变在临床上应用提供依据。对象和方法疑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308例,其中男175例,女133例,平均年龄为(56.58±8.31)岁,根据造影情况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88例,其中男48例,女40例,平均年龄(55.62±6.83)及冠状动脉病变组220例,其中男127例,女93例,平均年龄(57.95±8.62)岁,进一步将病变组分为单支病变组69例、双支病变组72例及多支病变组79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血压、吸烟状况、血糖、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指标;应用ALOKE公司的α-10超声诊断仪,内置ET技术软件和数字化图像管理系统,对颈总动脉进行超声检查,以颈总动脉分叉远端1.5cm为取样位置,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观察记录斑块情况,利用回声跟踪技术测定的动脉弹性参数:包括僵硬系数(stiffness parameter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pressure-strain elastic modulus Ep)、顺应性(arterial compliance AC)、脉搏波传播速度(One-point pluse wave velocity calculated fromβvalue PWVβ)及扩大指数(augumentation index AI)。利用SPSS16.0软件对上述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颈总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间的相关性,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ANOVA),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冠状动脉病变组与对照组间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在年龄、血糖(glucose, GLU)、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血压方面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不同病变组和对照组颈动脉IMT的测值及斑块发生率的比较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在冠状动脉多支组与正常组、单支组、双支组间及双支组与对照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MT及斑块发生率在单支病变组与对照组间以及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组间轻度增高,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冠心病不同病变组和对照组颈动脉动脉弹性指数的结果及组间比较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组与对照组间颈动脉弹性参数Eρ、β、AC、PWVβ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参数Eρ、β、PWVβ随病变程度逐渐升高,AC值逐渐降低,尤其在多支病变组与正常组及单支组间、双支病变组与对照组间,统计学差异十分显著(p<0.01)。AI在单支病变组与对照组间有增高趋势,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可反映冠状动脉的发生、发展、病变程度,但对早期病变临床意义不明显。2.应用回声跟踪技术测定的颈动脉弹性参数是反映动脉功能变化的良好指标,不仅能够提供冠状动脉的病变严重程度的信息,更可方便、快捷、敏感的评价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有利于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危险评估及综合评价。3.年龄、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