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偶斗星介(Cypridopsisvidua)是介形类中为数不多的全球分布物种之一,它对各种环境因子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众所周知,盐度是水生生物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无偶斗星介作为淡水种,其可分布于盐度为8‰左右的自然水体中,因此该物种成为研究水生动物渗透压调节的良好材料。本论文通过研究无偶斗星介三种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表达量对高盐环境的响应,探讨了小型甲壳动物渗透压调节基因应对突发盐度升高时的分子响应机制。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广布种水生动物的适应性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首次克隆获得了参与无偶斗星介渗透压调节的V-type H+-ATPase B亚基基因(命名为CvVHA-B)和Na+/K+/2Cl-共转运蛋白基因(命名为CvNKCC),其中CvVHA-B基因的cDNA全长为2178bp,编码氨基酸498个;CvNKCC基因的cDNA全长为4001bp,编码氨基酸1055个。两条基因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显示无偶斗星介和其他“泛甲壳动物”聚为一支,说明CvVHA-B和CvNKCC基因在“泛甲壳动物”的进化中均具有保守性。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应用改良后的整体原位杂交技术,对CvVHA-B和CvNKCC基因mRNA的表达位置进行了研究,初步确定无偶斗星介的内壳层是渗透压调节的主要功能部位。本研究的盐度梯度实验(0、4、8、12、16和20‰)确定了无偶斗星介于室内急性盐度胁迫条件下24h内可忍耐的高盐度为8‰。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探讨了在4‰和8‰盐度浓度条件下,Na+/K+-ATPaseα亚基基因(命名为CvNKA-α)、CvVHA-B和CvNKCC三种基因部分片段的mRNA表达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发现:4‰盐度条件下三种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0‰)间无明显差别(P>0.05);8‰盐度条件下,三种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时序性,即:CvNKA:α的表达量于3h时显著下降(P<0.05),随即CvVHA-B于12h时显著性下降(P<0.05),而CvNKCC则于24h时呈现显著性上升(P<0.05)。结合三种基因在动物盐度渗透压调节中的作用,本研究认为:在面对突发的高盐环境时,该物种可采用下调CvNKA-α和CvVHA-B的表达量及上调CvNKCC的表达量的一种分子策略来加以适应。这很好地解释了淡水种无偶斗星介能够分布于高达8‰的自然水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