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无铅压电陶瓷体系中,钛酸钡(Ba TiO3,简称BT)基陶瓷具有优异的压电性能,是科研工作者研究较多的体系之一。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压电性能温度稳定性较差的问题,而不能使其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论文从两个方面对BT基压电陶瓷的性能进行了改善:一是同价态取代研究BT基陶瓷的压电性能和温度稳定性;二是不同价态稀土掺杂使陶瓷同时具备优异的压电和发光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选用与Ti4+,Ba2+同化合价的Hf4+,Ca2+离子掺杂到BT基陶瓷,制备了(Ba1-xCax)(Ti0.95Hf0.05)O3(x=0.04-0.14,BCHT)陶瓷,并对BCHT陶瓷的微观形貌、相结构和电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Hf4+离子掺杂的BCHT陶瓷均具有单一的钙钛矿结构,合适配比的离子掺杂可以移动BCHT陶瓷的正交(O)-四方(T)相转变温度(TO-T)到室温(RT)附近,而陶瓷的T-立方(C)相转变温度(TC)不发生明显的变化。当Ca2+离子的掺杂量为0.08时,BCHT(BCHT-0.08)陶瓷取得最佳的综合电学性能:压电常数d33=380 pC/N,剩余极化强度Pr=13.4μC/cm2以及机械耦合系数kp=50%。同时对BCHT-0.08陶瓷的温度稳定性以及极化处理进行了研究。BCHT-0.08陶瓷的d33在高于90°C时才出现明显的降低,说明BCHT陶瓷保持了良好的温度稳定性。极化处理之后,BCHT-0.08陶瓷的O-T相转变区域变窄,其四方性增加。此外,BCHT-0.08陶瓷的介电损耗在极化处理后明显地降低。2.研究了(Ba0.99Ca0.01)(Ti0.98Zr0.02)O3-Pr6O11(BCZT-Pr)和(Ba0.99Ca0.01)1-xEux(Ti0.98Zr0.02)O3(x=0-0.006,BCZT-Eu)陶瓷体系的电学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稀土离子的掺杂可以使陶瓷的TO-T向低温移动,在RT附近得到陶瓷的O-T相转变区,提高陶瓷的压电性能(BCZT-Pr陶瓷中,d33=344 pC/N;BCZT-Eu陶瓷中,d33=400 pC/N)。在波长为448 nm的蓝色激发光的激发下,BCZT-Pr陶瓷在波长649 nm处获得了强度最大的发射峰,呈现出强烈的橙红光;在波长为465 nm的蓝色激发光的激发下,BCZT-Eu陶瓷在波长614 nm处获得了强度最大的发射峰,呈现出强烈的黄光。3.研究了Sm3+离子对(Ba0.95Ca0.05)(Ti0.90Sn0.10)O3(BCST)陶瓷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CST陶瓷相比,(Ba0.95Ca0.05)(Ti0.90Sn0.10)O3-0.002Sm2O3(BCST-Sm)陶瓷得到了更好的综合电学性能:d33=450 pC/N和kp=52%,另外在波长为406 nm的激发光的激发下,BCST-Sm陶瓷在波长596 nm处获得了最大的发射峰,呈现出强烈的红橙光。另外,对BCST-Sm陶瓷进行了极化处理,之后又进行了电学和光学性能测试。极化处理诱导BCST-Sm晶格发生了明显的结构变化,这大大影响陶瓷的电学和发光性能。极化处理之后BCST-Sm陶瓷的四方性随着极化电场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强。当极化电场为20 kV/cm时,BCST-Sm陶瓷的压电性能最佳,为d33=450 pC/N。此外,BCST-Sm陶瓷显示出了一种强烈的极化诱导发光湮灭的现象,其中在20 k V/cm的电场下极化后,发射峰强度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