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Depression)是指以情绪情感的剧烈变化和心境持续恶劣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疾病。抑郁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流行病学报告指出,长期的精神压力或突发事件给人造成的精神损伤(应激事件)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海马是参与和调节应激的主要结构,应激刺激的信息首先作用于海马脑区,由海马的传出神经引起相应的行为反应,并引起机体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分泌和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轴)功能亢进。临床上,多数抑郁症病人都具有急或慢性应激事件诱发的过程。因而应激导致HPA轴功能亢进,进而引起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下降而引发抑郁症成为目前主要的病因学说。自从1983年Tatemoto等人从猪的小肠中首次分离出甘丙肽(GAL)以来,人们对GAL的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据报道,GAL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具有广泛分布,GAL参与了性与生殖、摄食、学习与记忆、痛觉、神经内分泌等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老年性痴呆、抑郁症的病人GAL及其受体的表达明显上调。当神经损伤时,损伤区域出现GAL及其受体的高表达。这些结果提示了GAL极有可能参与了神经损伤反应,神经再生或修复等事件。本项目用慢性应激刺激建立抑郁症动物模型,运用开野实验(Open field)及血清皮质醇检测来评价模型,并通过高效液相(HPLC)检测其各个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运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海马和中缝背核区域甘丙肽及其受体的表达,并运用RT-PCR技术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慢性应激后模型组大鼠活动性明显降低,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海马和中缝背核脑区甘丙肽及其受体2的表达显著上调。在慢性应激大鼠抑郁症模型中,甘丙肽及其受体2在部分脑区的高表达提示甘丙肽很有可能参与了应激过程中神经元功能的调制。本项目为进一步探索在抑郁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甘丙肽与中缝背核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和海马脑区神经元功能下降的相关性以及抑郁症发病的神经学机制及抗抑郁药的研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