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HE染色的方法标记舌鳞癌病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淋巴管,分析舌鳞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关系。用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标记人舌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并计算淋巴管密度(LVD)值,探讨人舌鳞癌癌灶及癌周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淋巴道转移机制。2、将舌癌细胞株正位植入裸鼠舌体构建舌癌动物模型,通过模拟人体内环境,观察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观察裸鼠舌癌正位模型中舌鳞癌癌灶及癌周淋巴管的分布特征,并对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HE染色的方法检测62例病理标本,其中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人舌鳞癌颈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组织和24例(女性12例,男性12例)人舌鳞癌颈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组织中的LYVE-1表达,用兔抗人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抗体标记淋巴管,并计数人舌鳞癌癌灶与癌周组织淋巴管生成的密度。分析舌鳞癌病灶淋巴管分布特点,观察淋巴管生成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处理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癌灶内淋巴管生成的密度与癌周淋巴管生成的密度。2、将105/0.05mL人Tca83细胞悬液正位移植于裸鼠左侧舌缘,隔日观察记录裸鼠体重、舌体成瘤情况、病灶的大小,待裸鼠自然死亡或体重下降至原体重的25%时,切取舌部病灶及颈部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舌鳞癌颈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组织的LYVE-1表达,用LYVE-1抗体标记淋巴管;用HE染色标记淋巴管,并计数舌鳞癌癌灶与癌周组织淋巴管生成的密度。分析舌鳞癌淋巴管分布特点,研究淋巴管生成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癌灶内可见散在的、孤立的新生不完整管状结构,未与周围宿主淋巴管相连通,这些管状结构内可见较多的内皮细胞间隙,管腔细窄;癌周可见淋巴管数量增多、管腔扩张、开放。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中,癌灶内淋巴管密度与癌周淋巴管密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癌周淋巴管密度(14.500±3.122)高于阴性组(9.083±3.74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χ2检验,舌鳞癌伴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舌鳞癌伴颈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年龄、性别、部位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癌灶内淋巴管的密度在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经t检验,淋巴管密度在不同的年龄、部位、性别、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舌鳞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癌周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相关。2、裸鼠在接种后第6-11天相继出现舌部肿瘤,成瘤率为66.67%,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6.11%,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HE染色检测,镜下可见舌鳞癌癌灶和癌周都有阳性表达,表现为淋巴管形态不规则,管壁薄,可呈开放状态,腔内不含红细胞,与血管可明显区别,有时有胶冻状淋巴液;也可表现为管腔塌陷、闭锁呈条索状,甚至可见单个内皮细胞围成管腔。癌灶内淋巴管与癌周淋巴管形态无明显区别,可见扩张状。舌鳞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淋巴管密度(5.943±2.020)较舌鳞癌伴颈部淋巴结阴性组的淋巴管密度(3.875±1.260)明显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癌灶内淋巴管密度(3.750±1.137)和阴性组癌灶内淋巴管密度(3.208±0.49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癌周淋巴管密度(7.250±1.137)和阴性组癌周淋巴管密度(4.542±1.529)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结论:1、(1)LYVE-1作为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能够较稳定地显现癌灶淋巴管生成的情况,推断LYVE-1是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组成成分,并在促进淋巴管生成及癌细胞淋巴转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人舌鳞癌组织中存在大量淋巴管,主要分布于癌周围组织。(3)与舌鳞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相比较,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癌周淋巴管密度明显增高。(4)舌鳞癌癌周淋巴管密度的增加是癌细胞转移的解剖学基础,可能与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有关,观测舌鳞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对预测淋巴道转移有一定价值。2、成功建立舌鳞癌正位模型,为研究在体内环境中舌鳞癌的变化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通过观察裸鼠成瘤的过程,比较裸鼠舌鳞癌癌灶淋巴管密度与癌周淋巴管密度,验证新生淋巴管的形成可能对淋巴道转移有一定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