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破坏大、引发地质灾害、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及地貌景观,并对植被及地下水系统等造成严重影响。2000年以来,草原开矿异常火爆,严重破坏了草原景观,植被乃至生产生活环境。苏尼特草原是典型的荒漠草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矿产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加大,对该地区的生态与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严重干扰。本文基于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研究区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典型矿区(金矿、煤矿、铜钴镍矿)不同缓冲区范围内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0~2013年,林地、城乡居民用地和矿区面积逐渐增加,草地与非利用地面积减少,转移至矿区的面积主要来自于草地,矿产资源开发影响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自2007年以来,小矿山数量显著减少,但矿区总面积并未减少反而增加;2009~2013年土地利用综合速率变快。2、金矿、煤矿、铜钴镍矿均呈现出住宅的占地面积和数量随缓冲区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占用型、挖损型、草地和道路的破碎程度均为距矿区越近的缓冲区越严重;煤矿中挖损型占地最大,在金矿中占用型占地最大,铜钴镍矿挖损型占地最大;景观丰富度和破碎度均随着辐射半径的增大而减少,聚集度则随半径的增大而增大。矿产开采的原因,占用型干扰景观最为严重。3、典型矿区的比较:0~4公里范围内,各景观类型面积比较得出:煤矿开采破坏地表最严重;煤矿的道路破碎化程度最严重,金矿的草地破碎度最大。4~10公里范围内,金矿和煤矿道路破碎化程度相似,铜钴镍矿的草地破碎度最大。10~20公里范围内,铜钴镍矿的道路和草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最严重。不同辐射半径范围内(0~4公里、4~10公里、10~20公里),金矿的住宅地面积最大,煤矿的住宅地面积最小且数量最少;金矿的破碎度、丰富度均最大,同时结构最不规则最为离散,铜钴镍矿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