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治世,房玄龄作为贞观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与杜如晦一起创造了“房谋杜断”的佳话。研究唐朝政治思想,必须研究贞观之治;研究贞观之治,必须研究房玄龄。思想决定实践,研究房玄龄的政治思想中的儒家色彩,既有利于找到形成贞观之治的思想原因,也有利于加深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仔细梳理了房玄龄的生平事迹,以求对房玄龄本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作者认为,房玄龄人生经历大致以38岁投靠李世民为界,在此之前,房玄龄处于人生的潜伏期,思想逐渐成熟,择主而事。在此之后,房玄龄辅佐李世民平息各路武装力量,为唐朝政权的建立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章对房玄龄的老师、朋友和同事进行思想梳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老师对学生、朋友之间思想影响是明显的,能够保持良好朋友、同事关系,往往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共鸣之处,通过揭示房玄龄师友思想的共同特点,也能从侧面分析出房玄龄的政治思想特征。第三章将房玄龄关于民本思想、吏治思想、人才思想、法治思想、民族和国防思想的表现与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政治实践中去寻找儒家政治理念的烙印。房玄龄在政治实践中反对穷兵黩武、爱惜民力、推行均田等政治实践,具有“不让一物失所”的民本思想。在吏治方面,房玄龄大刀阔斧进行机构改革,将全国州县裁撤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将文武官员精简到643员,同时强化官员工作考核,确保在精简官员队伍的同时行政效率不会降低。在法治方面,房玄龄主张公平正直的法治思想,亲自梳理隋代以来的法律制度,同时对苛法和严刑等条款作出修改,使刑罚更加宽厚平和。在人才思想方面,房玄龄唯才是举,特别是打破士族门阀限制,对寒士出身的才学之士大力举荐,比如举荐了杜如晦、魏收等人,也对李纬等不称职官员含蓄表达了反对意见。第四章将历史上对房玄龄的评价进行汇集和整理,得出后世历史学家对房玄龄整体评价的一致性,即房玄龄政治思想和实践具有明显的儒家政治思想特征。房玄龄是皇帝眼中“运筹帷幄、坐安社稷”的功臣,是群臣眼中“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良相,也是士大夫文人心中“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的唐室宗臣,这都是儒家政治理念中的从政典范。第五章将房玄龄与萧何、赵普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房玄龄的施政是将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具体化、实践化。从房玄龄与萧何的比较来看,两人虽然有吏干之才、爱才惜才、谦恭谨慎、善于谋略的共同点,但是,房玄龄相比而言更有文化底蕴、更爱惜民力、更加以诚待人。从房玄龄与赵普的比较来看,两人也具有干练多能、多谋善断、公忠体国的共同点,但是房玄龄更豁达包容、更大公无私、更清廉自守。因此,与前后两朝名相相比,房玄龄更加具有儒家贤良宰相的特点。全文通过对房玄龄的家世渊源的追溯,分析了房玄龄政治思想的来源,也着力挖掘了房玄龄在贞观时期儒家政治思想表现,又从师友共同政治思想、各个层面对房玄龄的历史评价、与前后名相的比较,论证了房玄龄政治思想是以儒家为主导、其他思想为补充的完整思想体系。既有正面分析,也有侧面印证。在论证方法上,既有综合论证,也有比较分析。最后,本文把房玄龄儒家政治理念放在整个儒家思想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进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认为房玄龄政治思想是儒家政治理念在初唐这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具体与深化,是对从春秋时期以来的儒家政治思想文化的补充、丰富与完善,对于后世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