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1及p53(R273H)突变参与调控BRCA野生型三阴性乳腺癌对PARP抑制剂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und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尽管早期乳腺癌术后接受规范化治疗,仍有部分患者会发生复发转移,探索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进行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PARP抑制剂靶向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是第一种成功利用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概念获得批准在临床使用的抗肿瘤药物。目前奥拉帕尼和他拉唑帕尼被批准用于BRCA突变、HER2阴性转移性的乳腺癌。BRCA突变是预测PARP抑制剂敏感性的最主要的生物标志物,然而,BRCA突变的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5.3%和三阴性乳腺癌的11.2%,限制了PARP抑制剂在临床的应用。除BRCA突变,PARP抑制剂与DNA损伤修复通路中的其他一些基因也存在合成致死作用。对于BRCA野生型乳腺癌,PARP抑制剂联合靶向其他DNA修复的基因的药物可能增加PARP抑制剂的疗效。本研究第一部分筛选出FEN1低表达是BRCA野生型乳腺癌PARP抑制剂治疗敏感的标志物,而FEN1高表达降低PARP抑制剂敏感性,以BRCA野生型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MDA-MB-468为模型,深入研究FEN1参与调控PARP抑制剂敏感性的机制。第二部分发现p53突变乳腺癌细胞系对PARP抑制剂不敏感,以p53突变型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MDA-MB-468和p53野生型乳腺癌细胞系MCF-7为模型,深入研究p53突变参与调控PARP抑制剂敏感性的机制。研究方法:1、下载TCGA及GEO乳腺癌数据集分析基因功能;2、构建靶向沉默FEN1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建立稳定转染的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MDA-MB-468;3、采用脂质体介导的si RNA转染下调FEN1、PD-L1、p53、FOXM1等目标蛋白的表达;4、采用脂质体介导的c DNA质粒转染过表达p53(R273H)突变蛋白;5、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6、采用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7、采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8、采用质谱分析筛选与FEN1、PD-L1结合的蛋白;9、采用免疫共沉淀法验证质谱分析法筛选出的与FEN1、PD-L1结合的蛋白;10、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检测FEN1、ATR、Top BP1、Chk1、磷酸化Chk1、RAD51、PD-L1、TOP2A、p53、磷酸化p53、FOXM1、BRCA2等目标蛋白的表达;11、采用RT-q PCR实验方法检测ATR、Top BP1、Chk1、PD-L1、RAD51、BRCA2等目的基因的m RNA水平表达;12、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图形用Graph Pad 7.0进行绘制,t检验评估统计学意义。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FEN1高表达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对PARP抑制剂敏感性差。利用TCGA乳腺癌数据集计算HRD评分,筛选与PARP抑制剂有合成致死作用的基因,提示FEN1与HRD评分负相关,FEN1低表达对PARP抑制剂敏感。MTT实验显示,FEN1低表达的MDA-MB-231细胞对奥拉帕尼敏感,而FEN1高表达的MDA-MB-468细胞对奥拉帕尼的敏感性差。2、抑制FEN1增加乳腺癌细胞对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应用对照和沉默FEN1的慢病毒转染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下调FEN1蛋白表达,MTT实验结果奥拉帕尼敏感性增强。与奥拉帕尼单药相比,奥拉帕尼联合FEN1抑制剂C20可进一步抑制细胞活性,Calcu Syn软件分析了细胞生长曲线提示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增殖作用。3、抑制FEN1增加PARP抑制剂诱导的凋亡。应用FEN1 si RNA转染细胞下调FEN1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奥拉帕尼作用于FEN1 si RNA干扰的MDA-MB-468细胞,可使细胞凋亡增加。奥拉帕尼联合FEN1抑制剂C20作用于MDA-MB-468细胞,与单药奥拉帕尼相比,同样可使细胞凋亡增加。4、抑制FEN1减少PARP抑制剂引起的G2/M期阻滞。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奥拉帕尼作用于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后引起G2/M期阻滞,si RNA下调FEN1蛋白表达和应用FEN1抑制剂C20减少奥拉帕尼引起的G2/M期阻滞。5、抑制FEN1减少PARP抑制剂引起的ATR/Chk1活化。下载GEO数据库198例三阴性乳腺癌m RNA表达谱数据,IPA通路分析提示FEN1参与G2/M期DNA损伤检查点调控。蛋白免疫印迹法显示在MDA-MB-231和MDA-MB-468两种细胞系中,奥拉帕尼活化ATR/Chk1通路,促进参与同源重组的RAD51表达,慢病毒沉默FEN1蛋白表达或应用FEN1抑制剂C20抑制奥拉帕尼诱导的Chk1活化。结果表明,抑制FEN1通过抑制ATR/Chk1活化进而抑制同源重组修复,增加奥拉帕尼敏感性。6、FEN1与ATG5形成复合物促进自噬参与Chk1活化。质谱分析提示FEN1与ATG5有结合,免疫共沉淀验证在MDA-MB-231和MDA-MB-468两种细胞系中,FEN1与ATG5可以形成复合物。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慢病毒沉默FEN1或FEN1抑制剂C20作用后,LC3 II表达减少,证明抑制FEN1抑制自噬发生,最终抑制ATR/Chk1通路活化。7、抑制FEN1下调PD-L1的m RNA及蛋白水平。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两种细胞系中PD-L1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PD-L1蛋白在MDA-MB-231细胞中高表达,而在MDA-MB-468细胞中不表达。在MDA-MB-231细胞中应用si RNA下调FEN1蛋白表达或应用FEN1抑制剂C20,RT-q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si RNA下调FEN1蛋白表达或应用C20后,MDA-MB-231细胞的PD-L1 m RNA和蛋白水平显著下调。8、下调PD-L1蛋白表达增加PARP抑制剂诱导的凋亡。免疫印迹法显示奥拉帕尼作用于MDA-MB-231细胞后PD-L1表达逐渐增加。应用si RNA下调PD-L1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显示奥拉帕尼作用于PD-L1 si RNA干扰的MDA-MB-231细胞,可使细胞凋亡增加。质谱分析筛选出PD-L1与TOP2A有结合,免疫共沉淀证实PD-L1与TOP2A可以形成复合物,并且在奥拉帕尼作用下,复合物结合增多。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si RNA下调PD-L1蛋白表达后,MDA-MB-231细胞的TOP2A蛋白水平也呈现显著下调趋势,加入蛋白酶抑制剂MG132后,逆转了TOP2A的蛋白的下调,提示PD-L1与TOP2A形成复合物稳定TOP2A蛋白。结果提示PD-L1通过与TOP2A形成复合物抵抗奥拉帕尼诱导的凋亡。9、下调p53(R273H)突变蛋白表达增加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p53 si RNA转染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下调p53蛋白表达,MTT法结果显示在MDA-MB-231(R280K突变)细胞中下调p53蛋白表达不改变奥拉帕尼的敏感性,而在MDA-MB-468(R273H突变)细胞中下调p53蛋白表达增加奥拉帕尼敏感性。应用si RNA下调p53(R273H)突变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奥拉帕尼作用于p53 si RNA干扰的MDA-MB-468细胞,可使细胞凋亡增加。10、过表达p53(R273H)突变降低PARP抑制剂敏感性。在p53野生的MCF-7细胞中转染p53(R273H)突变质粒,MTT结果显示在MCF-7细胞中过表达p53(R273H)突变蛋白降低奥拉帕尼敏感性。11、p53(R273H)突变上调FOXM1的表达。p53 si RNA转染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下调p53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MDA-MB-231(R280K突变)细胞中下调p53蛋白表达不改变FOXM1蛋白表达,而在MDA-MB-468(R273H突变)细胞中下调p53蛋白表达下调FOXM1蛋白表达。在p53野生的MCF-7细胞中转染p53(R273H)突变质粒,蛋白免疫印迹法证实过表达p53(R273H)突变后上调FOXM1蛋白表达。12、下调FOXM1蛋白表达增加PARP抑制剂敏感性。FOXM1si RNA转染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下调FOXM1蛋白表达,MTT结果显示在这两种细胞系中下调FOXM1蛋白表达都可以增加奥拉帕尼敏感性,与p53突变位点无关。通路富集分析提示FOXM1靶基因参与细胞周期、DNA复制及修复等通路,这些靶基因中,ATR、Top BP1、Chk1、RAD51和BRCA2与FOXM1存在共表达。用FOXM1 si RNA转染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下调FOXM1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和RT-q PCR实验结果显示,si RNA下调FOXM1蛋白表达后,两种细胞系中ATR、Top BP1、Chk1、磷酸化Chk1、RAD51和BRCA2蛋白和m RNA水平呈现下调趋势。结果表明,FOXM1降低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而p53(R273H突变)通过上调FOXM1的表达降低乳腺癌细胞对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13、再激活突变p53增加PARP抑制剂的疗效。在p53(R273H)突变的MDA-MB-468细胞中联合应用p53再激活剂APR-246和奥拉帕尼,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显示奥拉帕尼联合APR-246作用于MDA-MB-468细胞,与单药奥拉帕尼相比,增强肿瘤抑制作用,使细胞凋亡增加。结论:1、FEN1表达与HRD评分负相关,FEN1高表达降低BRCA野生型三阴性乳腺癌对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2、FEN1与ATG5结合促进自噬,活化ATR/Chk1通路增强同源重组修复,降低PARP抑制剂敏感性;3、FEN1通过上调PD-L1表达,促进PD-L1与TOP2A形成复合物,抵抗PARP抑制剂诱导的凋亡;4、FEN1抑制剂与PARP抑制剂在BRCA野生型乳腺癌中有合成致死作用;5、p53(R273H)突变可以通过上调FOXM1降低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6、在p53突变乳腺癌中联合p53激活剂增加PARP抑制剂的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主要负责机体的体液调节。循环系统中的肾素主要是肾近球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经肾静脉进入血,进而启动RAS的一系列链式反应。对心血管功能稳态、电解质和体液平衡的维持、血压的调节等均有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发现消化道、骨骼肌、脑等多种器官组织中均有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原基因的表达,且这些组织中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与癌症相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尽管多年来在外科手术、放化疗及靶向治疗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肺癌的5年生存率仍低于15%。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患者在初诊时已为晚期肺癌或出现转移。进一步寻找预测肺癌发展的标记物、探讨肺癌发展的分子机制对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抑制素βA(In
目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特性是导致头颈鳞癌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详细的阐明头颈鳞癌细胞侵袭转移分子机制、寻找临床干预因子,对于头颈鳞癌的临床靶向治疗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趋化因子受体7(CCR7)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一员,其可通过与CCL19及CCL21两个配体相结合,调控头颈鳞癌的增殖、侵袭及迁移的过程。在对头颈鳞癌淋巴结转移机制研究过程中,
目的: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最终导致肾功能严重不全的共同病理过程,目前临床上缺乏完全阻断肾纤维化进程的有效治疗措施。肾间质纤维化的特征表现为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大量沉积,来源于由上皮-间充质转化或内皮-间充质转化产生的成纤维细胞的持续激活是纤维化进展中的重要生物学事件。最近研究表明,Yes相关蛋白(Yes-assoc
研究背景: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临床可见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白血病根据患者不同病型采取不同治疗手段,目前,部分类型白血病已经可以治愈,但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情重,死亡率高,尚没有有效治疗方法,因此,新的治
目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HNSCC)是2018年全球报道的第7大常见癌症,恶性程度高,容易发生早期转移。头颈部癌涉及的部位较广,主要分为口腔、鼻腔、咽部、喉部等黏膜部位来源的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CC)。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由于目前尚无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术
目的: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致死性。由于卵巢位置深、早期症状不典型和筛查方法不可靠,大多数卵巢癌患者被诊断时已为晚期。卵巢癌的一线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并联合紫杉醇(PTX)化疗,虽然近年来中位生存率有所改善,但随之而来的紫杉醇耐药现象已经成为卵巢癌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5年生存率仅为15%-30%。研究表明,RAB小GTP酶和相关调控蛋白及效应器参与许多癌症的发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美国心脏病学会最新发布的《全球心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负担1990-2019》显示,自1990年以来全球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上升,其中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高。泡沫细胞的形成及其在内膜下大量聚集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大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以及路易小体形成。PD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PD发病早期临床症状轻或者不典型,一般患者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约50%和(或)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减少70%-80%时才会出现典型的运动症状,这导致PD在早期发
目的:心肌梗死常继发于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使梗死相关动脉供血区域心肌细胞发生严重的缺血性损伤以及再灌注后造成的二次损伤,诱导心室重构的发生,即心室肌纤维化改变,导致局部心室僵硬度增加,舒张及收缩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多项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焦亡诱导胞内炎性因子及其代谢产物的释放,是加重心室肌重构的主要病理机制。炎症反应是细胞焦亡参与心室重构的关键环节,免疫激活产生的NLRP3炎性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