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相关特征值,客观地评价脑血管病病人腕部运动功能的状况。并观察不同方案的低频电疗法对脑血管病后患者腕部功能重建的影响,优化治疗方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脑出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传统康复治疗的背景下,按照三因素(刺激部位,刺激方式,刺激时间)两水平的正交设计试验分别给予4种不同方案低频电刺激治疗:A组(日1次,30min/次,刺激伸肌,刺激运动点),B组(日2次,30min/次,刺激伸肌,刺激穴点),C组(日1次,30min/次,屈伸交替刺激,刺激穴点),D组(日2次,30min/次,屈伸交替刺激,刺激运动点)采集腕部相关活动时的相应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sEMG,提取最大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协同比等特征值,采用Fugl-Meyer评定法、Barthel ADL指数以及总有效率等评价上肢运动功能。结果:1.脑血管病病人健侧的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MAX与IEMG较高,明显大于患侧,健侧的协同比明显比患侧稳定。疗前患侧的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MAX与IEMG明显低于健侧,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2.采用低频电治疗的治疗组在疗后sEMG的特征值MAX和IEMG明显大于对照组,疗后治疗组的协同比明显比对照组更加趋于稳定,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ADL评分和有效率方面都比对照组的高。说明在sEMG的特征值MAX、IEMG、协同比,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ADL评分和有效率方面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低频电治疗对脑血管病后的腕部功能重建有较好的疗效。3.通过对治疗组4组患者的临床比较,其疗效排列为治疗组D>治疗组C>治疗组B>治疗组A。4.通过正交设计可以得出不同参数的疗效是不一样的,其影响从大到小排列为:刺激方式>刺激时间>刺激部位。5.采用低频电治疗的日2次、每次30分钟,屈伸交替刺激运动点的治疗方案是本实验的最优方案。结论:1、sEMG能客观灵敏地评价腕部运动肌肉的功能状态和活动状态;2、脑血管病瘫痪侧腕部屈伸肌在运动时均存在肌肉收缩力减弱,做功减少,协调性差;3、低频电刺激能改善腕部运动功能,其中刺激方式对疗效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刺激时间,而刺激部位相对来说影响较小;4.屈伸交替刺激比单纯刺激伸肌能使脑血管病后患侧腕部的功能重建得到更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