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与道家思想的渊源笃深,司马迁对道家思想的尊奉,流露在《史记》的写人叙事中,而《史记》里也能折射出道家学说在汉代发展、演变的规律。从文学角度研究道家思想与《史记》文学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史记》的文学成就及其成因。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司马迁与道家思想考论汉初,为修复秦二世之暴政遗绪,统治者在政治上选择了黄老道家思想,武帝后期,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严峻的社会形势之下,道家的“无为”而治对社会政治再一次起到了调节作用;从家学影响看,司马迁自幼在父亲的濡染下学习成长,对道家思想的接受潜移默化;从个人选择看,李陵事件中遭受腐刑,司马迁于道家“无为”中获得精神解脱,以刑余之躯撰著《史记》。第二章《史记》对《老子》《庄子》的引用与化用《史记》中有大量的语句、对话、典故、甚至篇章都出自《老子》和《庄子》,有原文引用、历史题材的采用、寓言故事的化用等等。这种文字上的联系,是《史记》对道家思想接受的直接表现,也是研究司马迁道家观的重要基础。第三章道家思想与《史记》的人物塑造司马迁经常以是否秉持道家思想,作为衡量历史人物成败的重要标准。《史记》入传人物的选择标杆,不以社会地位、血统尊卑和爵秩高低为准绳,而是注重社会作用,选择性地将代表人物入传。对贤才,奇才、奇智、奇勇之人的偏爱,是司马迁“爱奇”的表现,其中寄寓了司马迁的思想取向和审美选择。第四章道家思想与“太史公曰”中的史学评论司马迁吸收了道家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将道家之“变”运用于评价历史人物之中。在社会政治观方面,司马迁喜欢称引道家学说来批判现世之腐朽社会。在人生观方面,一定程度地接受了道家的生死观,强调要正面生死,赞扬那些慕义而死,忍辱负重的勇士。第五章道家思想与《史记》的表现手法《史记》表现手法对道家思想的继承,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抒情性,《史记》与《庄子》在不同程度上诠释了悲情美;二是《史记》巧妙运用“庄”式讽喻手法,表达司马迁内心的悲愤之志;三是语言风格上,继承了庄子的“疏荡奇异”以及老子简约自然风格;最后,《史记》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庄子》中“史”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