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史记》的文学表现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zlwzk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与道家思想的渊源笃深,司马迁对道家思想的尊奉,流露在《史记》的写人叙事中,而《史记》里也能折射出道家学说在汉代发展、演变的规律。从文学角度研究道家思想与《史记》文学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史记》的文学成就及其成因。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司马迁与道家思想考论汉初,为修复秦二世之暴政遗绪,统治者在政治上选择了黄老道家思想,武帝后期,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严峻的社会形势之下,道家的“无为”而治对社会政治再一次起到了调节作用;从家学影响看,司马迁自幼在父亲的濡染下学习成长,对道家思想的接受潜移默化;从个人选择看,李陵事件中遭受腐刑,司马迁于道家“无为”中获得精神解脱,以刑余之躯撰著《史记》。第二章《史记》对《老子》《庄子》的引用与化用《史记》中有大量的语句、对话、典故、甚至篇章都出自《老子》和《庄子》,有原文引用、历史题材的采用、寓言故事的化用等等。这种文字上的联系,是《史记》对道家思想接受的直接表现,也是研究司马迁道家观的重要基础。第三章道家思想与《史记》的人物塑造司马迁经常以是否秉持道家思想,作为衡量历史人物成败的重要标准。《史记》入传人物的选择标杆,不以社会地位、血统尊卑和爵秩高低为准绳,而是注重社会作用,选择性地将代表人物入传。对贤才,奇才、奇智、奇勇之人的偏爱,是司马迁“爱奇”的表现,其中寄寓了司马迁的思想取向和审美选择。第四章道家思想与“太史公曰”中的史学评论司马迁吸收了道家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将道家之“变”运用于评价历史人物之中。在社会政治观方面,司马迁喜欢称引道家学说来批判现世之腐朽社会。在人生观方面,一定程度地接受了道家的生死观,强调要正面生死,赞扬那些慕义而死,忍辱负重的勇士。第五章道家思想与《史记》的表现手法《史记》表现手法对道家思想的继承,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抒情性,《史记》与《庄子》在不同程度上诠释了悲情美;二是《史记》巧妙运用“庄”式讽喻手法,表达司马迁内心的悲愤之志;三是语言风格上,继承了庄子的“疏荡奇异”以及老子简约自然风格;最后,《史记》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庄子》中“史”的因素。
其他文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的不同,致使临床病情呈现出异质性和不同的表型。COPD表型的定义为"单一疾病或多个疾病综合特征,能够阐明COPD患者之间的差异,包
在简述电弧喷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类介绍了各种电弧喷涂线材性能特点、发展现状和主要应用,指出了各电弧喷涂线材的发展方向。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合理开发与利用地方资源,让地方美术走进美术课堂,让学生了解家乡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石油开采条件日趋苛刻,特别是在低渗(超低渗)油藏中,如何提高原油采收率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提高采
王献之系东晋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在书法史上与其父并称"二王"。《大观帖》系北宋官刻本,第十卷为王献之书作,较好的保留了王献之书法风貌。历代对王献之书法褒贬不
漆艺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得到完善的保护、传承和更新,甚至面临着生存问题的考验。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随着复兴之梦呼声的高涨,中国的漆器也面临重现光
沥青路面面层层底拉应变是控制面层材料疲劳损坏的重要指标。应用BISAR3.0(Bitumen Stress Analysisin Road)程序对倒装结构沥青路面面层层底拉应变进行分析,明确了面层层底拉应
文章对英语国家编辑体例规范进行了梳理,并着重探讨《芝加哥手册》、MLA、APA 等众多体例规范繁杂状况给大学机构与使用者造成的困扰,进而为我国系统性建设体例规范标准提供
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微观基础,企业边界也是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基础问题。从企业性质、企业目标到企业边界的研究,一直贯穿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综观西方经济理论对企业边
以圆形铺装为中心,中心小水池中栽植几株植物增加生动效果,吸引视线,利用"石中嵌草"铺装和草地色彩变化形成特有的韵律,周围以棕榈科植物为植物墙,形成独立空间,设计简单而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