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空间结构的变迁成为全球城市治理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城市规划者长期以来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优化空间结构来应对城市规模增加带来的集聚不经济问题,其中多中心战略常常被当作城市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但实践效果的不确定性,使多中心政策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具体而言,多中心空间结构是否比单中心具有更好的经济绩效,即更高的收益或更低的成本呢?在不同城市规模的条件下,空间结构对于经济绩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呢?遗憾的是,相较于丰富的集聚“规模”影响城市收益-成本的研究成果而言,集聚“结构”的影响并没有受到同等的重视。因此,现有的研究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来回应来自实践的质疑。本文基于多中心空间结构的集中和集聚双重维度,定义多中心为经济活动远离主中心以后再次在高密度的次中心集聚的过程;以2004、2008和2013年经济普查中的从业人员数据为基础,在“市辖区”尺度上,描述了中国当前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现实;重点是从收益和成本两个方面检验了市辖区就业空间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尤其是探讨了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在不同城市规模上是否存在异质性。主要发现如下:第一,从经济收益角度来看,发现多中心空间结构是否有利于劳均GDP的提高取决于城市人口规模。在规模较小的城市,单中心空间结构有助于劳均GDP的增加;而规模较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劳均GDP。第二,从政府支出成本来看,作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维度之一,集聚有助于小城市政府支出占GDP比重的减少;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集聚负外部性的增加提高了政府成本,大城市采取集聚的空间结构会显著增加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尤其是道路建设和垃圾处理等市政项目。集中与否作为多中心的另一个维度,对政府支出的影响不显著。第三,从个人支出成本来看,小城市采取单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节约个人消费支出占劳均GDP的比重;而大城市采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减少个人消费支出占劳均GDP的比重,可能的途径是通过减少交通、医疗和住房等支出,从而为节约个人负担的城市成本提供了可选方案。第四,从收益-成本的整体经济绩效来看,小城市发展单中心空间结构具有更高的经济绩效,而大城市采取多中心空间结构具有更高的经济收益和更低的个人成本,但同时也需要支出更高的政府成本。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分析框架上,区别于以往仅仅基于经济收益层面的绩效检验,本文构建了一个收益-成本分析的经济绩效研究框架,从整体角度认知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经济绩效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在定义和测度上,不同于以往忽视空间结构多维度内涵,本文将多中心空间结构去中心化和再集聚两个维度区分开来,有利于更好地识别多中心空间结构获得绩效的具体路径;不同于以往“一刀切”地认为多中心空间结构好或不好的结论,本文强调并发现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受到城市人口规模的条件效应影响。本文的发现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多中心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能,并为解决大城市的城市病提供了可行的方案。但是多中心空间政策需充分考虑城市规模的发展阶段,盲目推进存在一定风险。对小城市来说,单中心空间结构是提高综合经济绩效的最佳空间结构选择;对大城市来说,尽管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收益更高,个人成本更低,但政府成本较高,因此大城市引导多中心空间结构要警惕政府债务风险。